当前位置:主页 > 要闻 > 正文

“怕人多”的天猫精灵恰好让泡沫化严重的阿里AI露了马脚

来源:中国网作者:中国网2017-12-11 17:52:04

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刚刚结束,关于阿里大家记住了两个“段子”,一是马云仍然没入围大佬饭局,但称“邀请我也不一定有时间”;二是前期宣传过猛的智能音箱“天猫精灵”当场失灵,却归因为“现场人太多”。

第一件事不再多说,马爸爸向来戏很多。但第二件事,却暴露出了阿里AI严重泡沫化的现状。据当时在场人士表示,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在给领导演示天猫精灵时,音箱失灵,现场一度非常尴尬。在领导走后彭蕾现场发飙,“平时在家里用不会有这么多人围着”的解释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难道AI产品运行起来还挑剔时间地点?真的是怕见人?实际情况是,天猫精灵在家里使用也经常掉链子。双十一刚过,旗舰店就收到用户的大量吐槽,如“天猫精灵变成笨蛋了,完全无法工作”;叫了N遍天猫精灵,但它都回应“你的指令太难,我暂时回答不了”、“对不起,我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等等。此情此景充分说明阿里的AI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并没有达到落地应用的水平,更离普及不怎么搭边。

说到这里不禁想到阿里引进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聂再清博士、谷歌Tango和DayDream项目技术主管李名杨博士两位重量级大牛打响“独立”第一枪的达摩院,虽然宣称三年投资千亿用于研发尖端科技,最后能推出真正的AI产品吗?会不会就像阿里云栖大会通稿中提到的那样,这些学术咨询委员会的专家“会对研究方向、重点发展领域、重大任务和目标等学术问题提供咨询建议”,实际是否参与AI的研究工作存疑,很大程度上也许只是给阿里站了站台,用其身份做了背书,然后就又回归到各自的生活中去了。如此一来,阿里达摩院的技术团队就更模糊了,想染指量子计算、网络安全、视觉计算、自然语言处理、人机自然交互等领域的马爸爸,可能已经忘了之前因系统漏洞频遭网友打脸的刷脸取快递黑科技,还有并没有用“大数据”彻底解决的各种问题。钱,真心烧不出“AI”,以阿里三年投入150亿美金、每年约50亿美金计算,零基础做AI,真的是倾其所有也难有成就。

不知道大家是否联想到,马爸爸豪言盖起的这座阿里达摩院,其实就是想坦然度过电商瓶颈期,可目前看来,阿里很难迈过电商瓶颈与技术焦虑两个坎。据了解,阿里计划要对标的英特尔和微软两家,年研发费用都在100亿美元以上,3年合计就远超过1000亿人民币,积累来看这个数额会更大。单就阿里直接对标的亚马逊,其在云计算等领域的技术成就正是源于持续的高额研发投入。自1998年以来,亚马逊已经在技术和内容上投入超过600亿美元。仅2016年,亚马逊在技术领域的投入就高达161亿美元,占总销售额的11.8%。相比之下,阿里的投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由此观之,缺失技术基因的达摩院不过是靠卖假货起家的阿里要打技术翻身仗的一场自嗨游戏,电商基因过重的阿里实在是难以快速补齐其技术缺失的短板。在AI的战场上,面对更多技术流的互联网企业,阿里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持续的资金投入才行,现在屡战屡败,就因为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AI。

阿里的“造假”历史也是渊源已久,除了达摩院的AI,淘宝成立至今也是有各种假货事件一路陪伴,包装成天猫、甚至是上线天猫超市搞自营也无济于事,“原罪”难以抹去,甚至成了阿里的代名词,一说“假货”就要将其拉出来吊打,躲都躲不过去。就连多次出师不利还在硬撑的达摩院也难逃被定义为“假货”的命运。

回头看来,天猫精灵、阿里云ET大脑、阿里AR技术,都是噱头大于实用。以AR为例,阿里宣传其“AR开放平台”是研究了三年的结果,并称包含了2D图像识别和视频渲染能力、微端次世代3D动画渲染引擎、弱纹理物品跟踪以及深度学习物体识别能力。但其demo效果并没有创新之处,在谈到对开发者的支持、解决方案等具体问题,也是笼统带过。

阿里还在两个月前发布过一款名为“阿里火眼”的应用,理想状况是通过扫描图片,3D展现相关介绍。但试过就知道它图像识别的能力不过尔尔,“暂时还不认识这个物体”是它最常见的反馈。此外,阿里曾斥资10亿美元投资过Magic Leap,而Magic Leap简直就是美国版的乐视,两年来只凭天花乱坠的概念圈钱,没有一件拿得出手的产品。可见阿里不仅技术研发很失败,外部投资也颗粒无收。

毫不夸张地说,此时的阿里已深陷技术困局,沦为央媒近来痛批的“伪人工智能”公司。

《人民日报》在半个月前发文,“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商业界,都低估了相关基础理论和核心关键技术的复杂性和难度,导致后续研发无法支撑其向前推进”。文中还警示炒作AI的企业,“炒得越热,潜在的泡沫就越大。”

互联网大会期间,央广也发表了《揭秘“伪创新”满大街的人工智能 有多少在忽悠人?》一文,起底所谓的“智能音箱”:“目前市面上高达90%的智能音箱、机器人,都算不上人工智能”;“一些装上简单的预设程序的音箱、机器人,就敢冠以人工智能”,直指天猫精灵这类产品。

看得出中央对“伪人工智能”问题的严肃态度,未来名不副实的AI产品必定会逐渐降温,以AI的名义圈钱的企业也将越来越难存活。就像央广短评里说的,人工智能需要的是扎实和冷静,拒绝忽悠。阿里应当吸取教训,在实锤面前停止技术炒作。

[责任编辑:EL]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洞察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涉及金融财经的文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洞察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洞察网

洞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