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要闻 > 正文

当“乡愁一代”退出历史舞台,喝大酒的时代一去不返

来源:叔的刀法作者:李方2017-12-15 17:39:18

如果不是那首《乡愁》,余光中去世大概也就是文学圈的事。它提醒我们,台湾的“乡愁一代”快要消失了。1948、1949年迁台的一代,最年轻的也70多岁了。

我去台湾旅行,往往惊讶于老年人的愤恨与撕裂。跟他们聊天,一般先要小心翼翼地探问政治倾向,才能让聊天愉快地进行下去。跟年轻人则不必,任何话题敞开聊。我遇到不少70岁以上、幼年跟随父母迁台的老人,有些可以称为无条件统派,谈起台湾现在的政治,眼里都要冒出火来,要是能统一,怎么统都行,只要统就行。但是很显然,他们对台湾现状的怨恨甚至怨毒,源于年老体衰无能为力,顶多再过10年,他们连怨恨的力气都没有了。

这是很好理解的事。如果大家虽然道不同,但心里都希望统一,只是谁统谁的问题,就不会有天大的事,早点晚点你多点我少点都可以慢慢谈。但如果双方成长经历完全不同,地域认同完全没有,情绪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恐怕谈都无从谈起。蔡英文上任以来绝口不提92共识,恐怕也未必是铁了心对着干,更因为92共识是“乡愁一代”的共识,蔡英文觉得自己没必要替父辈祖父辈背书。这也是人之常情。如果我爷爷说过什么话,老人家都死了快二十年了,我也没必要天天对着牌位背书。

按年龄,1928年的余光中是蔡英文父辈那一代人,父辈的血脉可以传递下去,但乡愁就未必了。即便是乡愁这种情结,不同年龄的“乡愁一代”也大不相同。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出生于1878年,算余光中的祖父辈或蔡英文的曾祖父辈,也是当年迁台年龄最老的一批,1962年于右任的绝命诗《望大陆》是这么写的: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情绪之浓郁激烈,堪比伍子胥的悬目国门。而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相比于右任的痛哭,余光中的乡愁只能算是“轻愁”。毕竟到台湾才20岁,像70岁迁台的于右任那样呼天抢地死不瞑目,办不到。

我曾在台湾某景点跟几个结伴出游的台湾老人攀谈,他们都是两三岁跟父母迁台的,虽然有故乡认同,但对故乡毫无记忆。他们是激进的统派,属于父母辈熏陶的结果,加上对台湾政治现状极度看不惯,然而跟乡愁已经没有半点关系了。

一代一代的人就是这样变化的。当个人经历、个人记忆渐渐淡漠乃至完全不同,即便仍然抱有某种理念,但也只剩下理念。统一是一种理念;当统一与个体经历个体记忆渐渐剥离,当它不再纯出于内心的情感与渴望,它正在变成另外一种东西。余光中去世,“乡愁一代”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这件事告诉我们的其实是,统一这个话题正在离开原有的语境,或者干脆说已经离开了原来的语境,变成一种不带情绪不带个人体验的无比坚硬的东西。

所谓无比坚硬,它就是一件事、一项任务;它跟情感无关,更像五年规划或者企业里边的年度KPI,如果它是你的任务,你就要执行。人们不会因为执行KPI而套近乎搞联欢,也不会因为谋求统一而讨好你或者喝顿大酒。

马英九2015年在新加坡和大陆领导人喝了一顿大酒。马英九是1950年出生的。可能那是最后一顿大酒了。

统一时间表这个东西,据说是真的有。余光中“乡愁一代”的消失,包括一直批判他的李敖已经重病几年没有动静,提醒人们的其实是一种紧迫感,至少从大陆方面来说,统一语境下的情感纽带已经到了最后的尾声。

[责任编辑:陆青絮]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洞察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涉及金融财经的文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洞察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洞察网

洞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