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要闻 > 正文

2年爆发为内容付费头部企业,从0到2000万+用户,他为创业者倾情献上十二条心

来源:洞察网作者:洞察网2017-12-26 17:29:20

图片1.png

这是文娱创业最好的时代。政策支持,资本助力,流量爆发,几轮融资,估值破亿的传说比比皆是。

这也是文娱创业最坏的时代。野蛮生长期已过,竞争激烈。大浪淘沙,头部坐吃流量,尾部苦苦摸索。多少文娱创业者在黑暗中坚持,期待黎明的曙光。

2017年12月22日,由“麻辣娱投”主办的“2017年第六届中国文化产业资本大会“在上海举行。遍邀60余位行业大咖,分享创业心得,探讨创业方向。

有书创始人兼CEO雷文涛在大会上发表了主题演讲:《知识创业的12条心得》。

662260760544063226.jpg

有书自2015年12月12号发起了有书共读的行动计划正式“出道”以来,如今整整两周年。从最初的0用户,到朋友圈爆发,到现在的有书公众号、线下读书社群、直播平台,有书共读APP等产品矩阵,超过两千万的书友的用户。在“共读”场景深耕,有书已成为现象级社群化阅读服务提供商。共读书籍超过100本,共读书籍累计阅读次数超过1.5亿次,单本共读书籍阅读次数超过1000万。带动的图书的销售量达到一亿左右。 

2年的时间,有书爆发,为什么? 

大会现场,有书创始人兼CEO雷文涛复盘有书创业2年,历数创业中的起起伏伏,总结了12条心得,分享给现场观众。

麻辣娱投根据雷总的演讲实录,总结出“有书“创业历程中的终极11问,供大家参考。

图片3.png

你的初心还在吗?

文娱创业是一个非标的产业,想到与做到之间有相当长的距离。很多文创的创业项目都会经历一个漫长的黑暗期。想的很清楚,但是做不到,要一点点打磨产品,揣摩用户需求。在黎明到来之前,如何坚持?

有书创始人兼CEO雷文涛认为,关键在两个字:情怀。

他解释说,情怀是指价值观和使命感。是每天早上起来愿意想的这件事,睡觉还在想的一件事,是认为这一生就应该做成这件事的劲头。

在麻辣娱投看来,这种情怀更细化的表现就是:初心。

有书在创业过程中同样经历了漫长的黑暗摸索期。有书最早从2014年春节后开始做尝试,到2015年的11月份,整整接近两年的时间都是黑暗期,是就在2015年11月后,两个星期内发生了质的转变,有书找到了突破口,一个星期内获得的用户是之前两年用户的总和还要多。

没有之前的摸索和坚持,就没有后面的爆发。

雷文涛认为:情怀尽管在某些时候被滥用。但在创业初心上是个好词。创业者内心一定要有一件坚信可以改变的事情,这种初心的坚持会让你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依然愿意全力以赴,这种坚韧是多少外部资源也无法替代的。在摸索时期,更是团队的指南针。从众多道路中,选取合适的道路,大步向前。

你相信自己的创业产品吗?

雷文涛在复盘有书的成长之路时强调,有书的团队对“读书”这件事的信仰。他们坚信,有书是一种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是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终身学习的一种状态。他们信仰读书,但不迷信读书,不认为今天读书,明天就会有奇迹的转变。但相信如果保持这种持续的学习状态会带来生活状态的改变,能带来我们持续不断向上的生存状态。

正是这种信仰,这种信念,让团队坚持做读书产品,感召到了众多的同好。这个信仰和理念不断被释放,被传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目标群体的问题是什么?

有书曾经历了2年的摸索期,是怎么找到突破的呢?

有书创始人雷文涛大会上自述,在2015年的时候他们做了一个特别独特的调查,碰到读书的时候大家都会说中国人不爱读书,读书量很少。他们很奇怪,每个人想读书,为什么不爱读书呢?后来他们做了一个问卷,问卷问的是你想读书吗?第二个问题是你读书吗?这两个问题有巨大的落差。前面有70%以上的人会说我想读书,但是只有百分之五点多的用户会说我在坚持读书。

这个问卷给了他们启发。他们发现想读书的人多,真正读书的人少,有书能不能搭建一个桥梁帮这些想读书的人开始行动起来,这就是有书的切入点。接下来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他们发现不爱读书的人是因为他们没有读过几本好书,所以有书又做了一个切入点,带动大家开始读完几本好书,大家就能体会到书的价值,能够开始培养起阅读的习惯。

问题背后是否有机会?

对于有书创业之初,选择“有书共读”的这个方向,创始人雷文涛回顾,有书曾经做过一个项目叫做英才实验室,希望能够搭建一个社群的平台把激发大家自主的努力,也能够带动群体的相互学习,也能够吸引大咖的引导和导师的服务。

在PC时代,这个项目难以达成效果。需要人坐到电脑前才能实现,难以触达用户。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随时上网,线上社交效应凸显。移动互联网让组队共读、实时互动成为了可能。

在以前的尝试中,有书发现,用户有读书的愿望,但是不强烈。通过研究移动互联网,实现线上社交,尝试游戏化的手段,有书发现,用户读书的动力会增强,例如写个随笔发朋友圈,可以收获点赞。自此,有书设计了一系列促进读书的机制,驱动用户,从而也增加了用户黏性。

有书通过观察和尝试,从问题中找到了突破点。从而为自己创造了成功的机会。

突破方向是否聚焦?

在有书发现人们想读书但不知道读什么书的这个痛点之后,他们做了一个关键的动作,打开局面。他们发起了“每周共读一本书”的一个计划,每周给大家推荐一本书,通过组队共读的形式让大家互相激励。

当时是有书最困难的时刻。创始人雷文涛会上说,当时坚持了很久,资源几乎耗尽,团队只有不到10人。账面资金也少。虽然想到了思路,但是怎么做是个问题。

在当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书选择做减法,在一个方向上突破。用一件事去撬动效应。

产品名字是否够好?

文化类的创业可能从一个好名字开始。

有书创始人雷文涛举例说,自有书发动起来之后,有很多人模仿,但是做不到他们的传播效果。除了各种战术层面之外,名字也是一个关键点。

“有书”两个字,真切的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品牌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创业者从0起步时,这方面做好是事半功倍的。

是否具有产品思维?

有书从自媒体切入,但是类似做“爆款”的文娱产业思路不是核心,反而是产品思维占主导。

有书创始人雷文涛说,当时有书做了个自我分析,他们认为,拼爆款,在早期并不是团队的优势所在。有书整个团队都有产品技术的背景。尽管他们选择从自媒体切入,但尝试做了很多小的功能。例如早晚读书打卡,写读书笔记,报名参加一些活动,都可以在公众号上完成。发现效果非常好。

产品思维开发的功能,让大家想到有书不会想到单篇文章,因为单篇文章品牌的附加不够强。这个思维让有书在公众号上有很鲜明的定位,很多人一想到有书,是带着我读一本书,带着我把书读完的一个整体场景。”

内容是否抓人?

作为文化类创业团队每个公司都应该有个主编。

会上雷文涛强调了这个观点。在流量成本越来越高的今天,如何抓住漂移不定的用户,只有靠内容。用内容去获取流量。

一方面把内容的定位清晰、内容的质量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在内容做很多特别精细的抓手设计。在好的内容里面去发现传播触点,这样优质内容用触点点亮就可以吸引并且留住用户。

是否和用户成为了朋友?

雷文涛称有书的用户为:书友。

他在大会上说,有书不把有书社群的成员当做上帝,也不当做客户,而是当做朋友。书友会给有书提各种建议,甚至批评,有书内部会立即响应。

甚至有书已经去到100个城市成立同城书友会,加强书友和书友之间真实的连接,虽然很多用户在有书线上社群已经成了很好的朋友,但是一旦在线下真正见过面的连接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去做这样的连接也是加强有书的陪伴性,让书友在线上和自己的城市都有一个陪伴式的读书社群。

内容传播是在衰减还是在滚需求?

文创类创业项目,大多数得到一定的传播与热度不难,但是维持热度,发生裂变的时刻,卡壳了。

有书创始人雷文涛在大会上提出一个模型:漏斗VS喇叭效应。

漏斗效应是指内容传播在关注过程中必然衰减,而社会化媒体天然具有传播基因。传播与衰减之间是否能抵消?最后是用户沉淀,发生滚雪球效应?还是用户聚集之后,不断衰减?

雷文涛指出,其中的关键点在于,用户的使用密度和使用频次。只有保持较高的密度和频次,才能发生滚雪球效应,产生裂变。

项目是否创造社会价值?

文化类的项目,大多发起于一个想法,但能持续做下来的不多。在项目早期需要不断花钱,不断推广,资源烧光了,流量还没有爆发。怎么办?

雷文涛强调说,核心在于,创造社会价值。

有书在摸索时期,内部定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策略,首先要创造社会价值。解决某一类人的问题,满足他们的需求。有书就解决很多人想读书但是执行不了的问题,采取免费+收费的形式。在解决问题,提供价值的同时,保证了自身的良好运营。

[责任编辑:王玫瑰]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洞察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涉及金融财经的文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洞察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洞察网

洞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