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发布消息,该市去年被列入市级督办的19处积涝点已完成14处,预计下月底前将全部完成整治。与此同时,该市排管办、防洪办近期也对青阳路美家居广场、石油库小区、清一冲等积涝风险点展开防汛检查。
刚刚完成改造的西二环卫楼易涝点(位于蜀山区樊洼路以北,此处易涝点整改为卫楼新村向北至金色池塘小区区域),其现状穿地块箱涵为砖混结构,“由于建设年代较早(上世纪90年代),建设标准低,再加上因其他管线穿越箱涵,导致过水断面小,不能满足城市排水要求。当出现短历时强降雨时,箱涵所在的西二环路最低点容易发生积涝。”据合肥市建设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本次易涝点整治过程中,通过新建箱涵,打通东西向穿西二环路排水主通道;同时对老箱涵进行加固处理,在辅道处增设多个收水井和雨水支管,确保地上地下雨水能快速收集,提高排水能力。
而在新站区泗水路易涝点,主要通过设计大管径雨水管道、提高主箱涵排水标准等方式来解决积水隐患。“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新站区泗水路热电厂附近一遇到强降水就会积水,严重影响了市民出行和安全。”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从今年2月开始,建设部门开始对该积涝点进行改造——新建一条长1207米、管径3.5米的雨水管道,将编组站铁路北侧的雨水沿新建管道向西直接排入二十埠河,同时提高下游主箱涵的排水标准。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改造工程也是省内最大管径的顶管工程,预计本月底完成改造。
根据最新的施工进展,合肥市市级督办的19处积涝点已完成14处,包括广德路与乐水路交口、明光路汽车站前道路、玉龙路与福州路交口(向北约20米处)、西二环与北二环交口东南侧雨水出口、北二环与蒙城路交口西、紫云路与宿松路交口、宿松路与繁华大道交口、玉兰大道新华学院、徽州大道与中山路交口东侧、祁门路等地。剩余5处正在整改的易涝点分别是西园3号路、建筑大学(北区)积涝点,以及当涂北路立交泵站、北京路与秋浦河路交口、环湖北路与衡山路交口积涝点雨水泵站,预计下月底前将完成整治。
考虑到汛期将至,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将强化应对防范和处置能力,对汛前未能完工的项目,按照“一点一策”要求,督促各整改责任单位制定应急度汛方案,落实应急措施,确保度汛安全。
[责任编辑:lin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