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要闻 > 正文
安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推深做实生态改革
来源:安徽日报作者:洞察网2021-05-31 10:15:37

“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我省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突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强资源利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开展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推深做实生态改革等,以“生态+”实现绿道驰骋。

全面启动“四条生态廊道”建设,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全新版

“摆个姿势,笑一笑!”初夏时节,铜陵市滨江生态公园,三三两两的游客在滨江绿道旁拍照“打卡”。万里长江从铜陵穿境而过。然而作为滨江城市,曾经的铜陵却有着“临江不见江”的尴尬——江岸小码头林立,晴天泥沙满地,雨天泥水横流。近年来,随着铜陵市实施滨江生态岸线整治,“脏乱地”变身生态公园,生态护坡、园林绿化、临江步道等构成了全新岸线景观,美若画屏的景致让游客感叹“要留影的点太多了”。

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近年来,我省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聚焦“水清”“岸绿”“产业优”,推深做实关污源、纳统管、护物种、禁新建、建新绿、减存量、进园区、强机制;纵深开展“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整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实打实贯彻长江十年禁渔令,实现建档立卡、证注销、船封存、网销毁四个100%,努力还一江清水、护两岸青山。

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去年,我省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0%,创国家考核后最好水平。野生江豚群再现皖江。

我省“十四五”规划明确,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全新版;加强系统治理,推进淮河(安徽)生态经济带、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筑牢皖西大别山、皖南山区生态屏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筑牢生态屏障,我省今年再出“大手笔”,全面启动“四条生态廊道”建设。突出“修复”打造长江生态廊道,突出“治理”打造淮河生态廊道,突出“改善”打造江淮运河生态廊道,突出“增秀”打造新安江生态廊道,把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打造成水清岸绿、城乡共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廊道,为全省绿色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培育壮大绿色新产业新业态

“这个厂搬迁以后,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都少了,我们生活质量提高了。”看到家门口的环境变化,和县西埠镇鸡笼山村村民李庆九由衷感叹。变化源于生态环保督察整改。4月7日至5月7日,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安徽督察。转办件中,有群众反映位于该村的和县辉祥塑业有限公司污染问题。经查,该企业生产工艺落后、选址不当、治污无法达到环保要求,搬迁入园势在必行。在相关部门的劝导下,企业自行拆除、清运厂区内设施设备。厂区旧址,如今平整复绿。

天蓝、地绿、水净,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重要期待。近年来,我省生态环保齐抓共管格局构建成型,实现从环境保护“小环保”到生态环境“大环保”转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三大主战场。保卫蓝天,我省强化控煤、控气、控尘、控车、控烧“五控”措施;保卫碧水,全面落实“水十条”,重点推进城镇污染、农业农村污染、水源地污染、工业污染、船舶港口污染治理;保卫净土,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突出工业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等。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去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长江淮河流域水质均达国家考核后最好水平,实现由短期改善向持续向好新的转变。

当前,我省正奋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则是促进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我省明确,“十四五”时期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培育壮大绿色新产业新业态。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为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赢得主动;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开展蓝天碧水净土、温室气体减排等生态环保重大工程。

5月起,我省部署开展以“严整改、重质量、促转型”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我省将着力解决“统”的问题、着力建立“改”的机制、着力细化“治”的任务、着力加快“转”的步伐,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努力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加快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深化“改革变革”,提升生态资源“含金量”。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近年来,我省抓制度创新,重点深化“改革变革”,提升生态资源“含金量”。

纵深推进林长制改革,我省高质量推进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深化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绿”并进体制机制,实施平安、健康、碳汇、金银、活力“五大森林行动”。目前,全省5.2万名林长守护400万公顷森林和100万公顷湿地。全省森林面积已达6262万亩,森林蓄积量超过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0.22%。林长制从安徽走向了全国。

纵深推进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新安江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干净水,连续多年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当前,我省与浙江共同谋划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加快建立科学的跨流域生态补偿、污染赔偿标准和水质考核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向“长治”。

纵深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我省将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

省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重点工作中提出,推进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健全“五绿”协同推进体制机制,加强天然林保护。实施一批重点河湖、湿地生态保护治理项目,推进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扩大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成果,完善沱湖、滁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我省将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切实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改革、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四条生态廊道建设,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安徽 经济社会 发展 绿色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