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8月的新疆温宿县共青团镇,烈日炙烤着大地。一片盐渍化的农田里,西安理工大学王全九教授团队正穿梭其间,手持仪器和作业工具细致记录着土壤数据。
这支扎根旱区的科研队伍,正带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旱区盐渍化农田水盐多维协同调控与提质增效机制研究》与新疆重大科技专项《旱区未来灌区自然力除盐及提质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现代灌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的“任务书”,为这片土地的丰收与可持续发展寻找破解之道。
助推旱区农业提质增效是应对水资源约束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抓手,是推动农业现代化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核心路径。在水资源“卡脖子”、土壤盐碱化“拖后腿”的旱区,农业提质增效从来不是易事。王全九介绍,该项目就像给农田量身定制的“康复方案”,既要给盐碱地“减盐增肥”,让土壤重新“有劲”,又要让作物在逆境中“强身健体”,实现优质高产,更要给农田装上“智慧大脑”。最终,要实现的是一场“多赢”——节水、控盐、增产、提质、增效一个都不能少,为旱区粮食安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该项目深度契合新疆农业增产提质需求,通过构建智能水盐协同调控体系,不仅能让节水控盐技术“迭代升级”,还能撬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跃升,让荒漠边缘的农田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团队致力于农业生态系统物能传输与转化、养分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污染控制、农业固废资源化利用与地力提升、劣质土改良与劣质水安全利用、农业生态系统模拟技术、生态农业智能化管理等研究,哪里有难题,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近5年,团队参与了4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发表论文100余篇,为实现旱区农业节水、减肥、提质、增产与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注入更多科技力量。
[责任编辑:lin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