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 > 正文
34年26部,日本动画这样「改造」世界名著
来源:哔哩哔哩作者:洞察网2022-01-20 09:00:48

作者/ 绯多木编辑/ Pel

“「世界」——走国际化路线;「名作」——富有’日本色彩’。“

几周前,改编自日本古典文学著作的动画《平家物语》正式完结,本作在山田尚子和吉田玲子这对老搭档手下以崭新的形态与现代观众见面,收获了广泛好评。

《平家物语》讲述平安末期,拥有未来之眼的少女琵琶与拥有亡者之眼的平重盛相遇,以此为契机见证了在日本社会动荡背景下平氏一族由盛转衰的转变与遭遇

数十年来,从庵野秀明导演的《蓝宝石之谜》(改编自《海底两万里》与《神秘岛》)、MADHOUSE出品的日本文学改编系列《青之文学》,再到2009年中日联合制作的《三国演义》,经典文学著作一直以来都是动画改编的对象。

将名著制作成动画并非易事,需要面对诸多复杂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集数里呈现经典、吸引观众的同时又不破坏原著的架构与故事?如何让没有读过原著的人也能享受到观看的乐趣?如何将异域文化转化为本土观众能接受的内容?

说到名著改编动画,《世界名作剧场》系列绝对是无法回避的经典案例。

《世界名作剧场》也被称为《可尔必思名作剧场》与《好侍食品名作剧场》,是日本动画公司(日本アニメーション)制作的电视动画系列,內容大多取材自世界各地的儿童文学与青少年文学名著。播出时间横跨1975至1997 年,在日本富士电视台每周日19:30-20:00黄金时段放送,期间大约每年一部,目前已有26部作品。 

系列诞生了《小公主莎拉》《弗兰德斯的狗》《红发安妮》等家喻户晓的动画作品。对于中国大陆的观众来说,《三千里寻母记》可能最为人熟知。本作曾被完整引进,于1984年1月到7月每周日上午9点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成为一代人记忆中的童年经典。

《世界名作剧场》因何缘起?它是如何选择题材并进行动画改编的?今天的文章,学术趴就与大家聊聊该系列的岁月往事。「世界」——走国际化路线

从「世界」与「名作」两个字眼入手能够快速地了解世界名作剧场的性质与特色:改编自世界儿童青少年文学,走国际化路线。其实,世界名作剧场并不是第一个选择国外题材、瞄准国际市场的系列动画。事实上,战后日本动画自起步之初就深受着外国文化的影响且注意到了国际市场。 

一方面,战后诸如《格列佛游记》《白雪公主》等海外彩色动画登陆日本,吸引了本土观众的兴趣;另一方面,随着黑泽明《罗生门》在第16届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出口电影赚取外汇振兴战后经济的这条路径也受到了政商界的关注。

大量涌入的海外作品刺激着日本国内动画市场的需求,电影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的成就也让商业资本注意到了动画制作领域。1956年,在大川博的带领下东映动画买下日动映画,制作的日本第一部彩色动画电影《白蛇传》就开始尝试异国题材,涉足海外市场。 

在《白蛇传》的预告片中大川博提出“打造东方迪士尼”的目标,宣言要制作出优秀的动画电影并将其广泛地传播到全世界。1963年,在开播同年就顺利把转播权以三亿多日元的价格卖给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铁臂阿童木》所收获的成功,也印证了国际化商业推广模式的可行性。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日本国民经济和工农业生产的主要经济指标恢复或超越到了战前水平,出现了经济繁荣的“神武景气”。1964年日本成功举办奥运会,有“三神器”之称的汽车、空调与彩色电视机在日本快速普及。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类型题材的日本电视动画繁荣发展。少女漫、运动系、机器人、少年科幻……众多题材中,面向海外市场时为什么选择了儿童文学题材?这就不得不提《阿尔卑斯山的少女》这部作品。 

《阿尔卑斯山的少女》讲述了少女海蒂与爷爷、牧羊少年与富家少女间的各种故事,展现了住在阿尔卑斯山上的人们的淳朴生活风貌

点击阅读学术趴之前的文章:被宫崎骏誉为高畑勋最高杰作,「她」曾改变日本动画史 

1973年,新成立的动画公司瑞鹰映像招揽了多位离开东映的动画师,其中就有高畑勋、宫崎骏与小田部羊一这“黄金三人组合”。一年后,改编自瑞士儿童文学《海蒂》的动画《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开始在富士电视台播放。

本作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好评,也让日本动画界意识到了蕴藏在名著动画与海外市场中的巨大商机。《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最终收获全52话平均收视率20.7%的好成绩,与之相比《宇宙战舰大和号》的平均收视率仅为7.3%;本作在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电视台上也被反复播放。在原著的诞生地瑞士,尽管并没有在电视台上播出,但也有不少当地人通过接收邻国的电视信号来观看这部动画。

日本山梨县立花卉中心海蒂之村,重现了海蒂生活的世界

海内外市场通吃、成绩斐然的《阿尔卑斯山的少女》给了商界投资信心。1975年,瑞鹰的社长本桥浩一成立了日本动画公司Nippon Animation,秉持着“给全世界的大人与小孩提供优质的动画、给予感动、涵养人性”的理念,制作了公司的第一部作品《弗兰德斯的狗》,由此拉开了以世界各地的青少年与儿童文学为题材改编制作的世界名作剧场系列的序幕。

《弗兰德斯的狗》

「名作」:富有“日本色彩”

在对经典文本进行改编的过程中,创作者的主观意图、目标受众的偏好、当时社会的思潮等因素都会不可避免地影响作品的呈现。因此,尽管改编自外国名著,且故事背景多设定在18、19世纪的欧美国家,但《世界名作剧场》的叙事、角色和演出等方面都难免会染上当代的“日本色彩”。这里主要举两部作品的例子。

1. 日式表达与价值

在名作剧场改编的众多儿童文学作品中,有的原作在其诞生地鲜为人知,甚至都没有什么较为正面的评价,但当它的形式从小说变为动画,传播场域从欧美变为日本后,反而收获了观众的热烈喜爱与高度评价。世界名作剧场的第一作,改编自英国作家奥维达同名小说的《弗兰德斯的狗》(又名《龙龙与忠狗》)便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主角尼洛与爱狗帕特拉休

主角尼洛是个孤儿,与祖父和老狗帕特拉休住在村庄里,他梦想成为像鲁本斯一样的画家。然而在祖父去世后,他不仅被诬告为“纵火犯”,还被赶出了住所,他用来参加比赛赢取奖金与学习机会的绘画也被大多数的评委否定。在大雪中,尼洛失去了住所和希望,前往安特卫普大教堂。虽然村里对尼洛的误会得到了解决,认可他才华的比赛评委前来寻找尼洛,但为时已晚。在大教堂里鲁本斯的画前,尼洛和帕特拉休一起被召唤到天堂。 

原著中尼洛“自杀式”的悲惨死亡结局在最初不太受待见,欧洲地区仅以“失败者的死亡”来评估它,美国则在多次翻拍中将其改为了大团圆结局。然而在日本,悲惨的死亡结局不仅被保留,同时还是用一种充满日式风格的表现手法描绘出来。这里以“燃烧的风车”与“教堂升天”两个场景为例。

原作中磨坊起火的情节仅用了简单一段文字便交代清楚,而在动画、尤其是在剧场版动画中,这一情节被着重且细致地描写了出来,除了装着小麦的磨坊外,那座象征着丰饶和平、充满回忆的风车也成为燃烧的主体。

故事前后出现的极端对立的风车形象,其中包含着相聚与分离、丰饶与毁灭等二元对立的要素,是日式审美的重要一环

黑暗中,木质结构的风车几乎在一瞬间就被火焰包围。磨坊主赶忙指挥村民救火,然而却无力挽回。在夜晚的火光下,众人只能注视着滚滚浓烟与冲天的焰火,见证着燃烧的熊熊大火从内部将风车的零件与形状整个吞噬殆尽。

风车与磨坊的毁灭代表着村庄收成辛劳的付诸一炬,也昭示着故事剧情的转向与主人公的结局:在绝境中,尼洛冒着暴风雪来到教堂见到了心念已久的画,完成心愿与爱狗帕特拉休相拥而死。动画在展现这一情节时精妙地扩充了原作文本,唤起了观众们强烈的情绪,创作出这幅日本动画史上的名场面:从安特卫普大教堂圣坛上突然闪现圣光,几只天使飞过基督受难的十字架降下,带着尼洛与帕特拉休飞升前往云端之上的天国。

本能被阻止的火灾没能被阻止,本能被挽救的生命没有被拯救,从中生出的是悲哀宿命的无常之感,但死亡并不是意味着终止:尼洛真善美的品质与绘画的价值被发现铭记,他也实现心愿与爱狗带着幸福的笑容前往天国。原作殉道般的结局与日式美学与表现相互碰撞契合,相关研究者也指出:“故事主角高尚的失败、真挚的情感与感动的自我牺牲,与日本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相契合”。

最终,《弗兰德斯的狗》以动画的形式风靡海内外,为世界名作剧场系列开了个好头:在国内,其最终话收获了30.1%的超高收视率;在国外,尼洛与帕特拉休的雕像也被建在安特卫普大教堂外的广场上,许多前来圣地巡礼的动画观众在此拍照留念。 

2. 日式小公主

1985年开始播出的第十一作《小公主莎拉》是世界名作剧场的重要转折点:在原作选择上,从过去的田园牧歌气息转向城市氛围与现代主题,在动画改编上,则是设计了更贴近当时日本社会的角色与原创剧情。从收视率与讨论度来看,这份打破常规与冒险的结果是成功的。 

“日本色彩”的改编首先体现在角色上,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主角莎拉与原作的差别。

故事里,当莎拉得知父亲去世,家中一切财产名誉地位全无之时,利欲熏心的明钦院长立即终止了莎拉的生日派对。为顾及学校的面子,院长才只好收留莎拉住在阁楼做下等仆人。

动画中,院长称自己“仁慈”地把莎拉留在这个学院,莎拉松了口气并表达了感谢,对院长后来提出的让她去厨房工作换旧衣服等要求,莎拉也都默默接受了。 

这一形象与原作中的莎拉相去甚远。同样是面对院长的“好心收留”,莎拉的态度则与动画截然不同:“站住!”明钦小姐说。“你不想感谢我吗?”“谢什么?”她说。“谢谢我对你的仁慈,”明钦小姐回答说。“谢谢我仁慈地给你一个家。”莎拉朝她走了两三步。她那瘦小的胸部起伏着。她用一种奇特、一点儿也不幼稚的厉害口吻说道。“你不仁慈,”她说。“你不仁慈,这儿也不是家。”

小说里莎拉直言不讳,面对欺人太甚的明钦院长与拉维尼亚也会直接以言语进行反驳。原作中也描述到当明钦院长瞧见莎拉苍白而镇定的小脸,听到她骄傲的细嗓音时,她强烈地感到好像自己的权力正受到蔑视。

动画里的莎拉则更内敛温婉,多以无言的注视对抗外来的不公。这种角色性格的差异也体现出了日本独特的女性文化,所谓“被安排地像大和抚子”。同时这也与当时热播的日剧《阿信》中虽然命途多舛但仍然保持朴实、勤劳与刻苦的“大女主”形象相映照,“莎拉”与“阿信”均成为了当时“被欺负的少女”的代名词。

无言的注视

本作在结局的处理方式上也很“日本”。故事发展到最后,莎拉与父亲的好友相认,成为了钻石矿的继承人。在原著中,面对假惺惺想挽留自己留在学院的明钦院长,莎拉不仅一语点破她的虚伪,同时明确地指出“你知道我为什么不会跟你回家去,明钦小姐,你非常清楚。”

到了动画,莎拉则表现出以德报怨的胸襟与修养,始终以善良宽容的姿态去接纳他人,即使是曾经欺负嘲弄自己的恶人。莎拉向学院捐款了10万英镑,与拉维尼亚和好,即使对方并未就过去的恶行道歉。

莎拉与拉维尼亚握手和好

同时,女主遭遇到的霸凌要比原作严酷地多,且动画对欺凌行为的描写非常细致。除了作为仆人日常的体力劳动之外,莎拉还要面对来自拉维尼亚等人的各种使唤、强迫和诬陷,更要面对来自院长的责骂与折磨,身心皆不得好受。 

动画之外,日本社会也遭遇到相似的,甚至更严重的校园欺凌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欺凌现象成为日本国内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いじめ」一词被收录到词典中,NHK制作报道了相关的电视节目,文部省还印发了《加强关于中小学生欺凌问题指导的通知》。

剧中莎拉被欺凌的悲惨命运牵动着电视机前的观众,莎拉的身影与当时校园里孩子们的遭遇重叠。这样的处理也使观众评价趋向两极化:有观众认为莎拉被欺负得太惨了,有观众因怨恨明钦院长而给声优寄刀片,也有观众表示它帮助了年幼的自己走出校园欺凌的阴影。 

从这点切入,我们不妨简单讨论一下儿童文学作为由成人创作出的文化产品,在面向低龄观众时所承载的功能与价值。

在儿童文学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传播学受众研究与心理学儿童情绪研究的理论兴起,儿童作为受传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被重视。由此延伸出的是“儿童从中学习模仿情感反应与道德判断以实现社会化”的假设,其中寄托着创作者对下一代的情感培养、价值指引与道德期望。

《三千里寻母记》主人公马可:他勤劳勇能干、乐于助人、勇敢坚强,这些优秀品质与他从小受到的“爱(家庭)的教育”息息相关,这也是该作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一大核心思想

在这种假设下,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集众多优良道德品质于一体,他们勤奋能干、吃苦耐劳、宽容乐观、善解人意,即使有的角色最初幼稚甚至无理取闹,但在最后他们都会获得成长。可以说,儿童向作品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给予一个何为成长,何以成人的衡量标尺。

当然,这种价值与道德的构建受不同时代背景的影响,在世界名作剧场的历史中我们能够深刻的感受到这种变迁:《阿尔卑斯山的少女》中的海蒂还能够被允许回到山里,过着田园牧歌的生活;但再往后到《三千里寻母记》《佩琳物语》《悲惨少女珂赛特》,主人公则必须学会克服乡愁,健全人格,直面现代社会的生活,独立解决生存问题。

另外,通过描绘现实存在的困境(包括工作的女性、底层的困窘、学校的欺凌),也能够让孩子们通过体验、模仿与学习,将“同情帮助弱者”“逆境中坚强乐观”“建立可靠同伴关系”等情感反应和处理方式惯习化,以应对未来可能遭遇到的相似情况。

总的来说,作为承载成人意志、面向儿童的文化产品,在改编的过程中,创作者势必会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本地化处理,通过文化创新,将想要传达赋予的情感与价值植入动画作品,抓住社会变迁下大众所关心和面临的痛点与热点。

莎拉勇敢善良坚毅的品质切实地影响着每天坐在电视机前的孩子们,让他们认识到校园欺凌的恐怖之处,也教会他们如何面对逆境;对于和孩子一同观看的大人们,这也让他们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与校园生活问题。把当时日本的社会问题纳入进来,使得这部名作改编动画比忠实地移植原著更有意义。「剧场」:终有落幕之时

一个媒介产品与品牌的生命终究是有限的,盛极一时的《世界名作剧场》难免不遭遇发展困境。80年代,动画商业模式逐渐走向成熟,题材类型更为丰富,家用录像机普及后OVA诞生,以玩具售卖为基础的《高达》《超时空要塞》等原创机器人动画以及周刊少年漫画崛起带来的《足球小将》《北斗神拳》等各类漫改作品发展火热……

在日本动画发展的黄金期,世界名作剧场却遇冷。第十部《牧场上的卡特莉》表现不佳,尽管1985年推出的《小公主莎拉》暂时改变了这一颓势,收获了优秀的成绩,但仍然无法逆转由市场变化产业转型而走向没落的名著动画。

1997年,《无家可归的孩子雷米》收视率低迷,连最后三集都没能在电视上播完。同时也因主人公由男变女,结局与原作相异,作为阖家观看的动画却有着浓烈的恋爱元素等原因受到了观众的批评。自《无家可归的孩子雷米》后,世界名作剧场宣告停播,拉下了剧场旧时代的帷幕。

2007年,世界名作剧场时隔十年再度复活,根据文学名著《悲惨世界》改编的《悲惨世界 少女柯赛特》播出。虽然人物造型更符合现代潮流,画面制作也十分精良,但家庭向、名著改编类的动画在题材类型更为丰富多元、受众口味更加细化、媒体选择更自主的21世纪难以再度掀起热潮。华丽奇迹般的复活并没有发生,世界名作剧场在新时代的动画市场中并没能存活太久。

1979年,从《红发安妮》开始,系列动画播出前的标题由可尔必思名作剧场正式变为世界名作剧场;三十年后,2009年播出的《红发安妮》前传《你好,安妮 ~ Before Green Gables》则成为了世界名作剧场的收官之作,时至今日再没有新作问世。 

以世界名作剧场为代表的传统名著动画的没落,反映了市场与受众的变化。当今的动画观众早已不只是与家人围坐在一起,怀揣着好奇心的孩子们了,那些强调爱与梦想、充满教育意味,慢热描写刻苦成长过程的故事也很难重现当年的辉煌。结语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再长寿的作品也终会迎来落幕之时。虽然再无新作,但世界名作剧场留给了许多人宝贵的童年回忆。

剧中小浣熊的形象也至今活跃在周边市场中,每当谈起催泪动画也很难不提到《弗兰德斯的狗》《三千里寻母记》等名篇,宫崎骏、高畑勋、近藤喜文、富野由悠季等众多动画大师在其中贡献的优秀作画、人设与场面构成等仍为人所乐道……传递感动与梦想的《世界名作剧场》在今日,依旧在以不同的形式被传颂存续着。 

参考文献:渡邉大輔, 《初期東映動画における教育映画の位置─主に国際化路線との関わりから》An van. Dienderen Didier Volckaert, 《誰がネロとパトラッシュを殺すのか》乌特·弗雷弗特, 《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小公主莎拉博物馆 http://www.ne.jp/asahi/ramdas/sara/Sara_top.html 

本文来自「动画学术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帕特拉 世界名作剧场 神秘岛 格列佛游记 海底两

相关文章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