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 > 正文
《新蝙蝠侠》:让DC重返侦探,让蝙蝠重返暗夜
来源:哔哩哔哩作者:洞察网2022-03-22 16:47:28

编者按:DC漫画的全名是 Detective Comics 侦探漫画,我们却很久没有在DC电影中看到侦探元素了;蝙蝠侠栖息在洞穴与暗夜之中,我们却很少将它和“黑色电影”联系在一起。《新蝙蝠侠》的上映,让我们看到了类型元素与风格要素的在超英电影中的双重复苏,趁此机会,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黑色电影”的起源及其在现代电影工业内部的渗透。

你是否有看过《双重赔偿》、《马耳他之鹰》、《唐人街》这些经典电影呢?他们被称之为类型电影中的黑色电影——即“FILM NOIR”

“黑色电影”这个术语使用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是法国影评人尼诺·法兰克率先在《法国银幕》与《电影杂志》这两本刊物中把这个术语运用在美国电影批评上,是法国人如何从特定的角度看待好莱坞电影文化的一个门类。在新好莱坞时期(1970s左右),它们则成为了对经典好莱坞魅力的怀旧。

(当然,黑色电影究竟是种风格还是类型,是影史八十年来争论不休的话题。这个名词首先起源于法国出版社的侦探文库——NOIR,法语意思为"黑",这是一个标榜血腥与重口元素的侦探平面文库。与之对比的则是Pale文库,法语意思是“灰白",专注悬疑。不过有趣的是,pale文库其实是采绿色书皮,早年封面党了属于是。)

电影史家詹姆斯·纳雷摩尔,曾给黑色电影的模糊,做过一句精准的形容:Noir就像Romantic,任何电影沾到一部分,就能被片商包装自称。例如,你觉得《007》系列是谍战电影,还是爱情电影?答案是随片被商标与定义。“黑色电影”往往指向犯罪、惊悚、悬疑,充满着阴谋、凶杀与侦查,场景总是发生在黑夜,可是一部电影到底黑色与否还是要靠观众去体验。这给了黑色电影极大的定义模糊性,核心范例永远不变,但外围案例却一直在增加。附带一提,《007》在90年代的几部电影也颇受黑色影响,例如《黑日危机》的蛇蝎美人苏菲·玛索,真是大乱炖了。

当然,刚刚上映的隶属于新黑色电影(Neo Noir)的《新蝙蝠侠》更接近于33年前蒂姆·伯顿的《蝙蝠侠》那样恰恰赶上了“主流的时尚风雅”,这两部影片同属于哥特式恐怖片和敌托邦(注:dystopia,乌托邦的反面,走向极端噩梦的虚拟社会)科幻片的范畴,都成为了当时文化语境下墨守成规的同类型影片中的“另类”。

一、黑色电影的气质与现代性

美国漫画书总是会痴迷于那些复古黑色风格的黑暗幻想(弗兰克·米勒的《罪恶之城》),其中不乏性与复仇的冒险故事(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初,好莱坞会定期推出黑暗漫画改编的冒险片:《刀锋战士》、《惩罚者》、《侠影之谜》),这种制作模式的影片其理念与形式都会根据时代而改变,但依旧能养成一批数量庞大的“怪品味”粉丝群体(扎克·施耐德与他的“扎斯林”们)。高制作水准(大制片方)、大快人心的漫画书式英雄壮举、敌托邦的讽刺以及导演的大量自我表达意识——蒂姆·伯顿之于希区柯克、弗朗茨·朗,克里斯托弗·诺兰之于库布里克、狄更斯,马特·里夫斯之于《唐人街》、《法国贩毒网》——都是这些影片的具体特征,让这些影片成为了流行文化下的异质“奇观”。

但要究其根底,这些电影之所以能够获得一种“黑色气质”,并非因为它们在放映时能让影院变得伸手不见五指,而是因为其黑暗风格中的现代性,使它们成为了对自身生产体制既能批评也能支持“艺术惊悚片”

十九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震碎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兴起(特别是欧洲,巴黎是现代主义的中心),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疏远冷漠,社会变成了人的一种异己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深刻影响了文学的发展,表现西方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在T·S·艾略特的作品阐释道:现代主义是对整个现代性——包括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工业技术、自由以及民主社会的批判。对于某些现代艺术家来说,夜晚的城市逐渐和美国风格的大都市日渐趋同,成为了一个机械扩张的帝国,压抑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成为了被圈养在理想化环境下的小白鼠。

虽然现代主义并没有直接导致黑色电影的诞生,但它依旧决定了某些电影是怎么被构思且欣赏的,对现代主义母题进行研究的电影最早可以追溯到弗朗茨·朗的《大都会》(一个前卫的齿轮世界),最符合现代观众口味的亦有《黑客帝国》(自愿蒙蔽双眼的空想社会),同时也启示了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与魏玛德国电影的发展。

以《新蝙蝠侠》为例,和现代主义相同,其“艺术惊悚片”的特点在于:高度发达的哥谭营造的封闭式城市景观、蝙蝠侠通过日记的主观叙述、全片硬派的诗意和情色主义,同时也有点“反资本主义”,哥谭市贫富差距引发的社会矛盾是本片的根基,对现代性和进步性抱有质疑。现代主义与精英文化的联系、在人类道德上的复杂性、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都令其与好莱坞的黑色电影构成一种独特的共生关系,散发着迷人的艺术张力。

二、《新蝙蝠侠》与硬汉侦探

影评人戴夫·凯尔于2006年8月22日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评论《双重赔偿》DVD特别版的文章,开篇这样说道:描述黑色电影的最简单的说法就是,把它看作德国表现主义的视觉手法与美国低俗小说的耸动情节的冲突结合体……而美国黑色电影则源于20世纪30年代侦探小说杂志里出现的低俗小说,本质上更癫狂,也更关心事理。

新版蝙蝠侠的显著特征成为了黑色电影中最著名的角色类型,即硬派私家侦探,他的文学母体不再局限于同为低俗刊物出身的佐罗与《侦探漫画》,你能通过特写等情绪镜头在他身上看到更多的是带着些许阴柔的戏剧性情绪,仿佛萨姆·斯佩德或菲利浦·马洛更近乎于亨弗莱·鲍嘉的那种黑色气质。唯一的差别是,蝙蝠侠没有靠办案维生的压力,而黄金时代黑色电影的主角却无一例外皆是全职,因为不为生活所迫者,没有洞悉生命的说服力。正因如此,DC创刊初期被打入20年代那些奇葩小报侦探之流,因为它们太“卡通”了。

沾染黑色电影气质的哥谭社会不仅被描绘得腐败堕落、暴力肆虐,而且也让蝙蝠侠的外形看上去几乎和犯罪分子一样阴暗。演员罗伯特·帕丁森把蝙蝠侠变成了一个蓬头散发的失意青年,一个脆弱不安的多愁善感者,他冲动、易怒、避世,与照顾多年的管家阿福存在信任问题,主动放弃家族集团的经济管理,对正常的生活毫无兴趣,但又十分执着于家族精神的传承——向身为医生的父亲遵守希波克拉底誓言那般为人则仁,却以大反其道的方式贯彻自己的救世理念。与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相比,而蝙蝠侠将唤醒民众意识的事业建立在了以恐惧控制思想与行为的基础上,这是一种极其偏狭的维吉兰特式正义(Vigilante Justice),充当复仇使者与义务警员的他在官方法律制度外贯彻个人的“司法”——维吉兰特式正义不承认国家是拥有合法暴力的唯一垄断者,它认为,在法律无法触及的时候,人民有权将法律握在自己手中。

与蝙蝠侠互为参照的反派谜语人正是维吉兰特式正义的极端化:他通过媒体制造影像和传播讯息的能力宣扬他的仇富心理并满足了哥谭市底层人民的愤怒、恐惧、愤世倾向与悲观主义从而拥有了一大群信徒般的追随者。这个故作玄虚的反角出身于哥谭的地下世界,他如同《精神病患者》里的诺曼·贝茨那般疯狂,可以这么说,《新蝙蝠侠》这部影片是对心理创伤综合征群体剖析的一把手术刀,随着表皮渐渐被剥落,不仅仅是蝙蝠侠,更是对心理失常的无家可归者们的令人不安的心理探究

谜语人强调,城市里濒临崩溃的状况都是上一代精英阶层所导致的,称其为“父辈们的罪恶”,特别是在暗处统治了这座城市几十年的黑帮头目法尔科内,是他们造成了当今底层群众落魄的局面,使“父权主义“合法化了,用此来揭示了社会阶级间的张力。 运动的领导者刻意培养参与者的罪恶感,号召自我牺牲以向上层阶级复仇而获救赎,最终导致了一场混乱大屠杀

当然,最后在与被揭开面具的谜语人追随者对视时,蝙蝠侠也明白了这个事理——这是一种病,哥谭已经成为一个大腐败和非理性的象征,其社会后果以毁灭的复仇理念扩散到整个城市。所以他选择投身向受困于洪流中的人民伸出援手,这种光明与希望在黑色气质的影片里是可贵的,正是这个时代中主流好莱坞电影安抚人心的浪漫主义。 

三、关于《新蝙蝠侠》的黑色气质,我们还能期待什么?

好莱坞黑色电影中有非常多的“蛇蝎美人”,她们是情欲与毒计的承载者。本片也具备了主流好莱坞电影中软性情色电影的特质,很清晰地展现了男性凝视下的欲望,即“恋物偷窥”——最显著的便是影片中蝙蝠侠通过黑色长靴辨认性感的猫女赛琳娜·凯尔的身份是重要的(在后面的剧情他也因为这一元素被误导了),他偷偷跟随赛琳娜回到家中,通过一个窥视镜的视角(代表观众的视点),来俯视换衣中的赛琳娜·凯尔的艳色。

当然,也正是因为其代表主流电影的缘故,与《唐人街》、《本能》等相比,电影的性感特质大减,本片中蝙蝠侠与猫女的性接触都是通过挑逗性点到为止,像后海斯法典的影片那般严格,更提倡两人之间对罗曼蒂克爱情的追捧——对比安妮·海瑟薇版本的猫女,两者的“性感程度”孰高孰低呢?

作为好莱坞主流商业大片中最具风格化的一员,导演把新浪潮手法和复古的视听语言融入进这样一部漫画改编的英雄电影,是相当冒险且大胆的。马特·里夫斯特地用了反传统的选角来戏仿之前的蝙蝠侠电影:让瘦弱、抑郁的罗伯特·帕丁森来饰演在观众看来是传统的“硬汉”角色,全片都在将其展现为有着严重自毁倾向的飞天恶魔,以产生出一种立场上的错位感,这是其构思上的精妙。不仅如此,摄影通过对“神秘感布光”与新黑色电影式色光的运用加强了通篇性与暴力的氛围,尤其是在霓虹光聚集的冰山酒吧,你可以看到“冷”色调与“暖”色调的强烈对比。本片的主色是红色与橙色,取代了传统黑色电影中对黑白质地的着迷,却也强调出了高对比摄影下人的病态与反常,而配乐家迈克·吉亚奇诺所作的主题曲又为这些混合张力增添了一份怪诞又忧郁的情调。

当我们跳脱出来回看像《新蝙蝠侠》和《小丑》这种黑色体系的电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时,我们也应该同样意识到这意味着以漫威电影宇宙这样的流水线式超级英雄片体系已经宣告衰落,表明了观众的电影品味也在不断革新。就像上个月《惊声尖叫5》的后设台词所说的那样:"现在的续集越拍越烂,只因片商认为老观众只配这些,你的爱就是你受罪的理由,我们得中止这一切给他们看";也像后现代文学蓄意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新蝙蝠侠》动用了黑色电影的基本特征来打破了艺术电影与亚文化与类型电影之间的那道隔阂。从某种角度来说,好莱坞正在掀起一阵既在“复古”,也在“创新”的浪潮。

主笔:@八柒只想过平静生活

审校及补充:@焚纸楼 

责任编辑:@Dear_Cosmos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黑色电影 安妮海瑟薇 艺术电影 刀锋战士

相关文章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