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 > 正文
【参赛作品/影评(含剧透)】如若现实枯燥乏味,便让思想翩翩起舞——《大鱼》影评
来源:哔哩哔哩作者:洞察网2022-05-21 11:56:30

如若现实枯燥乏味,便让思想翩翩起舞——大鱼影评

一、引言

影片《大鱼》(big fish)的导演蒂姆·波顿的作品多为奇幻之作,堪称好莱坞另类之才。该影片从上映至今尽二十年的时光中深受观众喜爱,曾获金球奖,亦被多项大奖提名。蒂姆·波顿的作品以奇幻唯美著称,其多个电影中的人物塑造风趣恒生、荒诞不羁,使观影人乐在其中。《大鱼》中风格化的镜头语言和具有魔幻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使得整个影片情节动人,扣人心弦,影片中所突出的人性与亲情至上的精神内核原则让人百感交集,热泪盈眶。小说的英文名“big fish story”为美国俗语,意为有趣的或夸张的童话,弥天大谎。电影中诸多离奇故事与美轮美奂的电影场景,亦使其更加吸引人的眼球。由于《大鱼》堪称奇幻电影之经典,目前影评可谓盈千累万,对作者、导演、影片意象及对比研究等专业学术论文共百十余篇 。本文力图在前人评述及研究的基础之上加以拓展、梳理和总结,以期对《大鱼》的评述或相关研究起到些许补遗之用。

二、《大鱼》简介

(一)、作者、导演及电影中的历史背景

1、作者

丹尼尔·华莱士(Daniel Wallace), 出生于美国东南部城市伯明翰,后移居卡罗来纳。 值得一提的是丹尼尔·华莱士的职业为插图师,并非小说家,但他亦在诸多杂志上发表过短篇小说,如《故事》、《闪光列车》、《草原大篷车》等。而小说《大鱼》(big fish)于1998年出版,是丹尼尔·华勒斯的第一部小说。影片《大鱼》便基于这本小说改编而成。

2、导演

相对于小说作者,我们对《大鱼》电影的导演更为熟悉。蒂姆·波顿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他的家庭既普通又怪异,年幼时,蒂姆的房间被父母订上木板,只留下两条缝隙让他观察外界世界。蒂姆学业差强人意,但却对绘画和电影报以热爱。年少时的经历或许或许化为了精妙的幻想,因此本文认为蒂姆的少年经历与他在执导电影时走上奇幻路线颇有关联。蒂姆曾为迪士尼的动画师,他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以独特的奇幻视角著称。其执导作品有《蝙蝠侠》、《剪刀手爱德华》、《火星人玩转地球》、《科学怪狗》、《小飞象》、《僵尸新娘》、《爱丽丝梦游仙境》等。2003年,蒂姆·波顿凭借《大鱼》入围第5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大卫·林恩导演奖。该影片曾获美国金球奖,坐拥41项奖项提名。

3、《大鱼》中的历史背景

依照丹尼尔小说出版的时间和电影中典型美国小镇风格的房屋,很难不让人联想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经济。《大鱼》以美国20世纪中后期为背景,在推崇个人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时,也侧面强调了战后商业社会的繁荣对美国经济发展塑造的新的可能。从宏观经济而言,此时的美国经济增速开始下滑,国际竞争力明显减弱。为突出重围,美国将经济进行了一定的转型,“电子热”应运而生。从产业结构而言,钢铁和汽车工业开始停滞,科技成为崭新的突破口。于是美国便斥巨资投入半导体计算机及航空领域的科技研发,为电子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原本不属于上层行业中的旅行推销员在生活上更是步履维艰。影片中借爱德华妻子之口说出了身为旅行推销员的不易。在这种生活艰难的情形下,爱德华没有同儿子反复抱怨生活的艰辛,亦未曾编造体面的工作搪塞家人,而是将自己的经历以奇幻故事包装讲述,为家人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电影剧情梗概    

小说《大鱼》中以爱德华的儿子威尔为叙述者,讲述其父亲具有奇幻色彩的一生。影片中以父亲爱德华在威尔婚礼上讲述关于”大鱼“的故事为切入,却因儿子不满父亲满口谎言,在自己婚礼上独占风头而引发了父子两人的矛盾。父子多年未曾交流,但最终因父亲癌症恶化,威尔带着妻子回到父亲身边照料。

在威尔接连的回忆及父亲的间断叙述中,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个爱德华:他仿佛出身不凡,生而罕见,成长极快,无所不能。他见过女巫,代表小镇去和巨人谈判,成为过镇上的英雄。他与巨人成为朋友,探索广大的世界。他穿过恐怖之林,进入世外桃源般的“幽灵镇”,看见幻化出的美丽女子和蛇。但他没有因为这些美好停滞脚步,而是选择继续前行。终于,在马戏团内,爱德华奇迹般地见到了一生挚爱,为了获得挚爱的信息,他免费给马戏团团长打工,意外间看到团长为狼人所变,而被爱德华感动的团长也将女子的信息尽数告知,并且对爱德华进行了最后的祝福。当爱德华欣喜地见到梦中女神桑德拉·提普顿时,却发觉她已订婚。但爱德华不屈不挠,对女神展开了一如童话般浪漫的猛烈追求,最终抱得美人归。新婚的他应征来到朝鲜战场,在智取战斗的过程中,他认识了连体姐妹花。爱德华辗转将她们带到美国,实现了她们的明星梦,也重新见到了自己的妻子。他在让妻子过上富足生活的同时,亦联手曾经的幽灵镇的诗人拯救收购了萧条的幽灵镇。

与此同时,威尔也在母亲和妻子的劝导下对父亲的态度有所转变。他了解到父亲讲述的故事中,并非完全失真,他亲自对父亲故事中的“幽灵镇”进行调查,也知晓了女巫和幽灵镇偷走父亲鞋的女孩原型为同一人。女孩为他讲述了爱德华对桑德拉爱情的忠诚,儿子亦是于此明白了父亲用童话故事对抗生活平淡的初衷。然而爱德华逐渐病重,在他即将去世时,儿子为父亲编造了一个奇幻无比的结局。在这一结局中,他们活泼欢快的从医院逃跑,而在逃跑的路上,影片中提及过所有角色一一出现帮助父亲和儿子来到河边,最终父亲在众人的欢呼下,在河水中同他的妻子吻别,从口中拿出婚戒交给妻子。儿子则将怀抱中的父亲放在河水里,看着他在水中变成了一条大鱼。此时的儿子终于完全理解了父亲长久以来的良苦用心,他用父亲讲故事的童话方式,为父亲这一生的故事划上了最精彩的句号。在父亲真正的葬礼中,儿子发觉父亲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有原型的,只不过巨人没那么高,连体双胞胎也只是普通的双胞胎。若干年过去后,爱德华的孙子对小伙伴讲起爷爷的故事,并向身后的父亲求证,得到父亲的回答后,他便继续将故事讲了下去,象征爱德华在童话世界中得以永生。

三、精神分析中关于爱德华的“超我”、“自我”、“本我”

影片中,父亲爱德华不甘于生活的平淡,采取了“真实生活奇幻化”的方式,将自身经历进行改编。年幼的儿子对父亲的历险记十分感兴趣,但随着儿子年纪的增长,他开始觉得这些故事不符合情理,荒诞无稽,想要探求真实的父亲。历险记中的英雄是爱德华理想中的自己,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隶属于“超我”范畴。超我包含自我理想和强烈的道德规范,对伦理道德约束较高。与之相对而言的为“本我”,通常代表先天欲望与本能。

(一)、“超我”的架构: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处于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的张力中...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自我理想和道德良心部分,是完美的超道德的我。超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训条戒律内化发展而来”,历险记中的爱德华一直是一个完美的英雄形象,他不仅仅成长飞快,更是科技大人,运动健将,小镇英雄。从爱德华儿子的回忆中我们得知,在女巫小屋的历险中,当其他朋友不敢靠近时,爱德华挺身而出,与女巫沟通,将女巫请至朋友面前。体现了爱德华具有极强的探险意识和冒险精神。当小镇的巨人吃光食物引起公愤时,爱德华主动请缨,敢于担当,并且带巨人离开小镇,最终成为了朋友。

“美国梦”的起源为美洲新大陆移民开拓。而爱德华也拥有同样的开拓进取精神,他想要离开小镇,在更大的城市中施展宏图,开天辟地。超我作为人格系统中的道德监管者,牵制着本我的冲动。离开家乡的爱德华,第一站便到达了风景秀丽、生活安逸的幽灵镇。但坚定目标的爱德华却没有在此处留下,哪怕鞋子被高高挂起,哪怕需要赤脚离开,也抵抗了这种诱惑。

他为了爱情忍受马戏团老板的苦役压榨,当马戏团老板变身为狼人时,其他工作人员全都予以逃避,唯有爱德华不计前嫌,挺身而出,熬夜陪伴老板,将其用木棍驯服。在于桑德拉组建家庭后,他为了让妻子拥有更好的生活,勤恳赚钱,买下围着白色篱笆的房子。甚至在重新遇到幽灵镇诗人,被迫同其进行“抢劫”时,爱德华也将自己刚刚存入银行的存款一并递给诗人,并且对诗人进行劝阻和开导,其中戏剧性的吐槽亦彰显着美式黑色幽默。这些事情无一不体现着爱德华超我建构中高尚的道德品质。

历险记中能力超群、勇于冒险的爱德华是其有意识的超我,而勤恳工作、注重亲情等品格隶属无意识超我,爱德华无意识的超我亦随着桑德拉或周围人及家庭经济环境的改善得以佐证。“超我”的道德律由儿时形成,爱德华通过给幼年儿子讲故事的方式,已经将其根植于儿子的道德潜意识中。而影片的最后,爱德华的孙子与同伴玩耍时讲述着他曾经的历险记,亦体现了爱德华人物形象中超我的传承。他塑造的“超我”为儿子树立了榜样,为家人带来了温馨。

(二)、“自我”的显现:

如果说“超我”是对道德规范的严格遵守、本我是即时的满足,那“自我”则处于二者之中,既受到超我方面的道德规范,又要征服原始的本我冲动,甚至要面临着外部世界的威胁。影片中爱德华的“自我”亦在此二者中进行徘徊。

影片中,父亲爱德华的“自我”在儿子眼中是不真实并缺失的。父子矛盾起始点为沟通之际,父亲总活在“超我”的故事中,而儿子拆穿父亲只是一个卖小零碎的旅行推销员。以此,父亲尽心塑造的“超我”被儿子拆穿。但母亲桑德拉并不愿意儿子全盘否定自己心爱之人,因此,她带着儿子整理爱德华的储物间。在儿子发现阵亡信与委托书时,发觉了父亲故事中的真实成份,这亦成为爱德华自我显现的分界点。

从爱德华自身层面而言,爱德华在幽灵镇曾看见一条蛇想要袭击何种神秘的裸体女孩。蛇和女孩象征着原始性欲与情欲,爱与性的本能。但此处的超我和本我并未形成对立形式,作为位居其中的自我,在徘徊中起到了调和作用。使得本我产生的能量成为了自我前进的动力。在爱德华遇到心爱之人后,更加勤恳工作,重新回归其超我的道德追求。爱德华初始的完美自我模糊了儿子心目中父亲的真实自我。在矛盾冲突下,周围的人对儿子进行劝慰解释,促使了儿子最终对父亲自我的认识,二人矛盾最终和解。

(三)、“本我”的释然:

影片《大鱼》中,父亲爱德华一直自称是“小池塘里的大鱼”,在他病重之际多次提到自己口渴想要喝水,并且对吃饭兴趣不大,对喝水欲望极强,这就是本我中本能需要的即时满足。表层而言,爱德华的口渴是癌症患者所需要的生理需求,实质上暗示着他想要通过“喝水”这一事件找回安全感,避免现实中的痛苦。

正如暴食症背后是一个人想要拿回自己身子的自主权与爱一般(引于哔哩哔哩心理学up主严艺家),爱德华亦要通过朴素的“对水需求”的行为拿回身体及尊严的自主权,逃避被儿子曾经击溃的痛苦感,并以此为跳板,驱赶自我中的烦恼与痛苦。对水的渴望是爱德华本我的暂时性释放。而当儿子终于理解爱德华当年的良苦用心,并且帮助他续写了生命中的最后一个故事:医院的大逃亡,母亲的配合,所有人的拥护,那些历险记故事中父亲曾经描绘过的人,他们在儿子的讲述中均变成了维护爱德华自我和超我的人,爱德华得到了满足,也终于在儿子的故事中得到了本我的彻底释放。而结尾故事中爱德华的葬礼上,随着历险记中故事人物的逐步显现,儿子对父亲的认识也得以完善,最终促成了他对父亲的肯定和认同,达成了与父亲精神世界的统一。

[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电影以刻画爱德华的“超我”为中心,由母亲桑德拉及父亲爱德华的诸多朋友见证中了解到主人公爱德华的“本我”,最终在儿子对父亲的探索、理解和重新认知中带领观众认识到了爱德华的本我。电影中主要意象前后呼应,其中蕴含的亲情亦使观众热泪盈眶。

四、《大鱼》中的女性

关于影片中女性人物的刻画亦是可圈可点。本节选取女巫及爱德华的伴侣桑德拉二人进行相关论述。

(一)、女巫

爱德华的历险故事从女巫开始,但影片中始终未曾像观众展示爱德华当初在女巫眼中看到了怎样的死亡情形。女巫的预言作为整部作品的关键因素,引导着观众对故事的渴求。几次险境中,爱德华表示自己当初在女巫的眼睛中看到自己的死亡并非如此,却始终未曾表明在女巫眼中具体看到了什么。于爱德华的家人而言,女巫的预言象征着爱与生命的延续,她的预言被赋予神秘色彩的希望。而在爱德华躺在病床上的最后一刻时,他希望儿子能够完成所谓的“女巫的预言”,威尔所讲述的童话中父亲从水中来,到水中去,形成了生命的轮回。因此,影片中女巫的预言被赋予了诠释生命轮回人生哲理的使命。且在影片剧情发展过程当中,不止一次提及了女巫预言的正确性。最后,爱德华在威尔的叙述及“女巫的预言”中安详地闭上眼睛。虽然故事由威尔来编造,但在爱德华历险记及在整个影片中,女巫的预言贯穿始终,体现了一定的权重。

(二)、桑德拉

作为主人公挚爱的桑德拉在影片中亦起到了重要作用。除却儿子与丈夫争吵时她的及时调节,桑德拉更是充当了让儿子对丈夫进行探索的启蒙性人物。她深爱着丈夫,甚至在丈夫没入浴缸中时亦陪伴着他。桑德拉对爱德华除却爱,亦有着深深的理解。在影片最后,爱德华的葬礼时,每个人身着黑色外套,而母亲却穿着喜庆的红色外衣。当爱德华没入泥土,她则安静的坐在一边,红衣与白底花圈交相辉映,或许,在桑德拉的心中,爱德华并未死去。她会选择儿子讲述的故事,认为爱德华回到了河中畅游,她知道,于自己的丈夫而言,这是一种轻松的解脱。红色象征着她真心为爱德华而感到欣喜。

五、结语:

人类虽然始终不断发展着,但依旧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对生活平庸倍感枯燥。《大鱼》采用真实和奇幻交叉的方式,打破了人类畏惧的壁垒,为我们建构了另外一种激情与想象。在这种表达方式中,我们看到了心灵与世界的统一。《大鱼》正是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源于生活,又区别于生活的梦境。这场梦太过美好,使人不愿醒来。但人们在梦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满足,现实反而成为了平庸的梦。现实中终有烟花散尽、箫声停歇之际,但我们也应注意到烟花过后的满天星斗在苍穹中显露,纤尘不染。在梦境中拥有烟花,在现实中拥有星辰。日子也终究会像幸福之处流淌。如若现实枯燥乏味,请让思想翩翩起舞。

【附录1】影片中的政治寓意

对电影最多批评的点当属影片中对于中国军人的丑化及刻板印象。影片中,爱德华在参军时被空投到了疑似CX的地方(看见旗子了)。连体姐妹听完了爱德华对妻子的讲述,十分感动。她们为爱德华打了掩护,将他带到了美国,而爱德华也秉承协议,使连体双胞胎姐妹成为了明星。

在此段剧情中,具有明显的政治寓意。爱德华被空投的军营为CX军营,但连体姐妹和台下的军人所用的语言均为粤语,CX境内出现大量中国军人,间接暗示驻军一事,导演的政治用意不言而喻。连体姐妹在爱德华的故事中以残缺的身体出现,且在军营中处于低级地位歌手,愿因自己的利益和感人的故事对敌人进行帮助。且在爱德华和军人对打时,恶意丑化中国军人等事已无法用刻板印象解释而掩盖过去了。

通过这段剧情的描写,能够清晰地看出中、美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差异,我们亦要意识到,电影情节虽棒,但美国想要通过好莱坞的优秀电影完成对东方文化进行思想和意识形态上的侵略是昭然若揭的。这一点观众也多有注意,以下为部分电影评论选取,已匿名。

附录2】:影片中的圣经及神话元素

首先是爱德华在遇到桑德拉之前,在幽灵镇的河中曾经看见一位神秘裸体女孩和一条蛇,这里毫无疑问隐喻圣经中蛇诱惑夏娃。由于逻各斯涉及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两个领域,亦有观点通过神话学解释认为爱德华试图赶走蛇象征理性逻各斯(Logos),河中裸体女子代表情欲厄洛斯(Eros),代表了爱德华对原始欲望的反抗。而蛇与女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亦象征着死亡与重生的循环,见仁见智。其次是在爱德华即将走向生命终点时,他曾将自己的身体进入盛满水的浴缸中,隐喻着圣子基督便是通过在约旦河的洗礼,从水中和精神上再生。

另外,亦有观点认为爱德华在马戏团做“狮口脱险”的节目,并且以《圣经》中约拿入鱼腹的故事与其对应,认为爱德华同《圣经》中的约拿一般,在绝境和困难来临之际锻炼出百折不挠的性格。而约拿作为一个基督教的概念,意为“鸽子”。我们知道,鸽子的性情是驯良的,而鸽子的工作则是传递信息。依照马斯洛在《人性能达的境界》中对“约拿”一词进行使用,最初在马斯洛的笔记中将“对自身杰出的畏惧”或“躲开自己的最佳天才”命名为“约拿情节”,指:我们害怕变成在最完美的时刻最完善的条件下,以最大的勇气所能设想的样子。但同时我们又对这种可能非常的追崇。以这个理论反观电影,可以看出,爱德华困难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对现实中的自己所作的成功事情羞于启齿,有所畏惧。但在历险记中的爱德华,却超越了这一阻碍,最终成为了儿孙口中十分敬重的、永远生活在童话中的人。

参考文献:

[1] 严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大鱼——评电影《大鱼》[J]. 电影评介,2012(9):49-51.

[2] 程竹.爱的诗歌 , 诗意的幻梦——浅谈蒂姆·伯顿电影《大鱼》的诗歌意境 [J]. 电影评介,2010(22):41-43.

[3] 赵璟.此鱼非彼鱼:电影《大鱼》与《大鱼海棠》的人格结构理论解读[J].《视听》,2021(12):101-103

[4] 丹尼尔·华莱士 . 大鱼 [M]. 宁蒙 , 译 . 杭州 :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

[5] 高乐田.神话之光与神话之镜: 卡西尔神话哲学的一个价值论视角[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M].周珺 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9.

[7] Christian Metz.Essais Sur La Signification au Cinéma.TomeI[M].Paris:Klincksieck,1983.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奇幻电影 蒂姆波顿 汽车生产

相关文章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