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 > 正文
【影评】间谍过家家:日常与非日常的二重奏
来源:哔哩哔哩作者:洞察网2022-05-22 06:52:37

在传统的戏剧结构中,矛盾与冲突是制造情节发展的关键。而《间谍过家家(SPY x FAMILY)》这部作品,可以说从题目的确立开始,就已经在内核的矛盾中建立了绝对的优势,以及绝对的“感官兴趣点”——即“非日常”与“日常”的冲突。

这种在“非日常”中寻求“日常”的探索,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怀抱着单纯的梦想以及不甘于平凡日常的人。这份来自于“共性”与“矛盾”的魅力,在《间谍过家家》这样一部动画作品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目录】

一、间谍——“非日常”的矛盾焦点

二、家庭——“日常”的发展主旋律

三、间谍X家庭——“非日常”与“日常”的交集

四、结语——在“非日常”中寻求“日常”的魅力

本文将会从一个纯动画党的角度,对《间谍过家家》的表现内涵进行一次主观的分析。同时,也可以说是一次个人的感受分享。

第一次尝试漫评写作,若有疏漏,请多包涵。

一、间谍——非日常的矛盾焦点

故唯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孙子兵法•用间》

间谍活动,无疑是战争谋略较量中最隐蔽、最神秘的领域,是任何样式的战争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由于间谍活动的神秘性,间谍故事和间谍人物一直是电影艺术热衷的题材,并成为当代大众文化消费的热点之一。[2]

那么,提到“间谍”,你会首先想到什么?

是传统的西式“间谍”形象——高大威猛、英俊帅气,一边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解决敌人,一边可以左拥右抱赢得美人芳心;又或是近代的中式“间谍”形象——孤身一人、隐姓埋名,斡旋于多方势力之间,隐藏起自身的真实目的,在不知不觉间将敌人击溃?

总之,无论是其中的哪一种,每当“间谍”这一经典影视形象出现在剧中时,往往都会成为剧情发展的矛盾焦点,以及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而对于观众们来说,“间谍”之所以帅气、之所以具有不可阻挡的魅力,其原因则主要在于:

“间谍”所代表的,一方面是人们对于“非日常”的想象集合体;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一种绝对的“矛盾性”——而这种“矛盾”的魅力核心,则在于其“身份”的二重性

身份是对人的出身和社会地位的标示,在一个国家,身份制作为意识形态是国家民族文化精神的主要部分和重要的道德行为规范准则,它对国民的作用是持续的,这种持续作用在他们心理层面的深处也凝成一种情结。对一个人行为的质疑如果上升到意识形态级别,无疑就会(是)对其身份的质疑。

——《从电影《丰山犬》看韩国电影对间谍形象的新叙述》,蔡永强[3]

而“间谍”形象的特殊性,则正是在于其“身份”概念之上的人为矛盾性。既是“一方”的从属,又是“另一方”的从属;表面上是“一种目的”,实际内里又是“另一种目的”。而每当“间谍”在进行一种身份的转换时,观者都能从中体会到一种极具有代入感的幻想性,即“非日常性”。归结其原理,是由于间谍的“身份转换”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是一种“变身”系统,就像“魔法少女”或“美少女战士”一般——褪下某一种“身份”,但仍然不破坏其本质特征,然后再“穿上”另一种“身份”。

这种“身份转换”无疑可以有效地排解人们对于“日常”的“固定身份”的厌倦,从而达到一种置身于“非日常”的想象目的,并在其间获得精神娱乐的满足。

《间谍过家家》中出现过的间谍是否存在其原型?也许会有考据党给出答案,又或许这只是多种经典间谍形象的集合体。但至少,对于剧情表现内容的分析者来说,最重要的部分并不在于形象的来源是否存在一个确切的原型,而在于探讨清楚表现内容的形式和表现内容本身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说,“间谍”形象作为一种“非日常”表现内容的矛盾焦点,极具有代表性特征。

其魅力在于,它暗合着现当代观者对于“非日常”想象的“期待”。而像是本作的男主角“黄昏”一般的“偶像型”间谍形象,则在表现意义之上,更具有独特的商业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说,选择“黄昏”作为主角,和选择丹尼尔克雷格作为“詹姆斯·邦德”、选择汤姆克鲁斯作为“伊森·亨特”,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但从剧情的推动意义上来说,选择“间谍”作为故事的切入点,可以说极具有拓展性,又相当具有趣味性。“间谍”身份的暧昧性所带给人的神秘感,以及“间谍”事件的不可预测性所带给人的感官刺激,都可以为一个作品带来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以及无比引人入胜的表现元素。

因此可以说,在作品架构的第一个戏剧矛盾——身份的二重性上,作者选择“间谍”作为表现的承载体,无疑是正确的,也是明智的。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间谍”一般的“身份”之二重性,其实也并不仅体现在男主角“黄昏”的身上,而是一种贯穿全剧的创作结构。

就像“黄昏”同时也是精神科医生“佛杰”,《间谍过家家》中的另外两个主要人物,“约尔”也是在作为“市政厅工作人员”的同时、背地里又作为“杀手”;而“阿尼亚”则是在作为“小孩子”的同时、又作为“超能力者”而存在。

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

“间谍”式的身份二重性,并不仅限于真正的“间谍”、男主角“黄昏”身上,而是存在于《间谍过家家》的多位主要角色之中;而那份如同“间谍”一般具有独特魅力的“非日常”的“矛盾焦点”,也同时存在于整体的故事架构之中。

——“间谍”的戏剧核心,就像一颗种子,深深地埋藏在《间谍过家家》的人物塑造之中;而这颗种子最终所生发出的果实,就是那吸引众多观者的独特魅力。

二、家庭——日常的发展主旋律

家庭的本质真正说来不是自然,而是伦理;伦理作为一种“精神”形态,是人类“理性”发展的结果,它是建立在理性的立法或对法则的审核之上的;即使是家庭规范,也决不只是自然的血缘或亲情,而是一种“法则”,是要靠人的理性自觉遵守(而不是仅仅依靠本能和情感)的。

——《黑格尔的家庭观和中国家庭观之比较》,邓晓芒[4]

“家庭”,作为人类社会自古以来便长期存在的重要关系构建之一,既是国家和社会系统的最小运行单位,也是人类个体相互依存的关键组织形式。

在传统的父权制家庭体系之中,“父亲”作为家庭的实际经济权力拥有者,往往担负着绝对意义上的主体地位。

虽然在现当代的叙述语境之中,随着资本全球化以及消费主义的发展,现代性在人类社会之中的地位正在逐渐转化;但与此同时,以“家庭”为代表的一众传统的微型社会组织形式也与之相应地发生了变革,并走向了全新的阶段——“家庭”的经济约束功能正在缓慢崩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纯粹的、更加具有主观精神特质的“情感体验”,占据了话语的主体。

《间谍过家家》中“佛杰”一家的家庭关系、以及如今乃至未来的家庭关系发展倾向,就正可谓是与这种现代的“自由恋爱”制度遥相呼应的——摒弃了物质之上的关系建构,而完全从人的主观性出发,根据个体的能动性而创造出的、全新的人际关系

而在《间谍过家家》之中,我们尤其需要明确的是,男主“黄昏”与“约尔”、“阿尼亚”组成的家庭关系构建首先就具有着强烈的“主观性”,以及明显的“强目的性”——而且是由“父系”主体生发的“强目的性”

如果说作者施加于角色之上的“情节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称之为一种不可逆的“命运”,那么对于大多数剧中的主要角色来说,“情节发展”几乎是具有神性的“降维意志”——因为其中蕴含着不可调和的绝对服从性

比如,就像间谍组织分发给“黄昏”的任务“枭”,无论听起来有多么不可思议,主人公“黄昏”都“不得不”执行——因为如果不执行,“情节”本身便无法推进,“目的性”的存在就无法得到印证。尽管这种“目的”的来源是一个无从捉摸的客体/他者/外界(是剧中的间谍组织,也是创作者的情节设计),甚至可以说其代表着一种“上帝意志”,但主人公仍然要“服从”——这种状况本身,就带有一种“父系”的威权性

而在之后的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也是主人公“黄昏”,首先作为家庭中的“父亲”角色,从头开始组建了一个全新的“家庭”(“佛杰”一家)。至此,可以说是从双重意义上,都印证了“父系”主体所生发的“强目的性”这一命题。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剧中这种以纯粹的目的性所主导的关系构建,对于“家庭”这一组织形式本身,还具有一定的解构意义

现代观念之上的“婚姻”与“家庭”,其构成来源可以说一部分是“现实”,一部分是“情感”。而《间谍过家家》中的“婚姻”与“家庭”的构建,(至少在初期)出发点则完全是“现实”意义之上的“目的”,这本身是一种颇具颠覆性质的构造,同时也蕴含着一种二元对立的“极限思想”

摒除了绝对意义上的情感基础以后所创造的“现实性”关系,在整个作品里却承担起了推动“日常”发展的基点作用——这正是本作的另一个重要戏剧矛盾,即在“非日常”的“家庭”构建中,展现普世观念中的“日常性”。

家庭内部的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及兄弟姐妹关系都不是一方服从另一方的关系,而是互相的“尊重”,借此才从自然的类上升到伦理。

——《黑格尔的家庭观和中国家庭观之比较》,邓晓芒

来自于“约尔”家人的“催婚”电话,则充分表现了这种建立在“兄弟姐妹”的伦理关系之上的,有一些传统、但却不符合“尊重”原则的情况。

“日常性”之中,这种行为符合大众共识的逻辑;但在“情节发展”的“主旋律架构”之中,这个简单的行为背后却蕴含着某种暗合的矛盾——一种同等伦理上的对比

我为何这样解读?请看下面这一幕。

关于《间谍过家家》的“日常性”特征,另一个重要体现点在于“黄昏”为“约尔”、“阿尼亚”制作手工饼干这一幕。

在东亚传统家庭观念之中,“女性化”的一方承担家务,尤其是承担料理责任,似乎是一种大众共识。但是这种传统共识,本质上却是另一种“服从”——而这种一方对另一方的服从,是完全违背了家庭伦理的“尊重”原则的。

本作之中的这一幕,发生在“约尔”刚刚加入“佛杰”家的时候,也就是“家庭”关系构建刚刚成型的时期。但从伦理意义上讲,此时的“黄昏”实际上应当和“约尔”的兄弟姐妹处于同一种亲密等级——那么“对比”的暗合意义,将会在这里生发。

于此,互相“尊重”的伦理原则,真正作为“日常”发展主旋律出现在了情节中;而同时,这也就代表(本部分开头引用的)“家庭→伦理→精神形态→理性结果”的逻辑链环,在这里作为“家庭”主题的核心,得到了完全的闭合与自洽。

——也就是在那个瞬间,于形式上“佛杰”一家才真正的成立

而至于“实质内涵”上,“佛杰”一家的“完成”,还要等到第3集才能到来——

也就是下面我将要着重分析的部分。

三、间谍X家庭——日常日常的交集

如前所述,在捋清了《间谍过家家》的两个核心戏剧矛盾“角色身份的二重性——非日常性”“家庭关系的架空性构建——日常性”以后,我们接下来会潜入到剧本设计的更深层次,去进一步发掘本作的魅力来源。

根据目前为止的角色塑造,男主身上的矛盾主要体现为“间谍黄昏”“精神科医生佛杰”的身份二重性、与“家庭构建”中“父亲/丈夫”角色的冲突;女主“约尔”身上的矛盾主要体现为“市政厅工作人员”“杀手”的身份二重性、与“家庭构建”中“母亲/妻子”角色的冲突;女主“阿尼亚”身上的矛盾主要体现为“小学生/小孩子”“超能力者”的身份二重性、与“家庭构建”中“女儿”角色的冲突。

——这样总结下来,不难发现,在《间谍过家家》的剧情架构之中,最重要的特征,应该就是“非日常”与“日常”的交集。

看似“日常”的“家庭构建”之中,每个家庭成员却都与“日常”相去甚远,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站在“日常”的对立面——即,人为制造出的、极端特殊的“非日常”所带来的“角色身份二重性”,天然地为故事创造出了巨量的戏剧矛盾;而在此基础上,将这样具有话题性的每位成员再构建成“家庭”,则真正带来了“相乘”的效果(正如动画标题“SPY x FAMILY”),从而带动了观者不断地跟进情节发展、无法自拔,产生“引人入胜”的观看效果。

在《间谍过家家》的家庭构建之中,这种“身份的矛盾”最终指向了一种结构:

当“家庭”之中的成员,每个人都在隐瞒着部分真实信息而生活的情况下,“家庭”关系的本质便成为了“各取所需”绝对现实性联系

——但疑问也随之产生。

如果说作者是通过这样的创作形式,在对传统的“家庭”关系发起质问的话,那么“家庭”“情感性”(非现实性)又应该置于何处?

再反过来说,作者究竟是想要在创作的实验中“颠覆”这一架构,还是实际上想要证明家庭中“情感”必要性

这一问题的答案,将会在第三集的剧情中得到完美的解答。

(以下为第三集剧情分析)

经过了前两集的铺垫,主要人物悉数登场,故事主线任务“组建家庭”也已经在“形式”上几近完成。而第三集的结构作用,可以预见的是要对“家庭”的“实质内涵”进行补完。

而首先提出要深化“家庭情感”的是“佛杰”。由于“模拟面试”进展不佳,“佛杰”提议全家一起外出。

随后,“一家三口”一同上街,在先后进行了“观看歌剧”、“观看画展”、“去裁缝店”、“去照相馆”、“去听演说”、“去高级餐厅”等多种活动之后,“佛杰”绝望地发现,“深化情感”,或者说“加强情感体验/共同经历”的所有实践,都可以说是毫无收获。

而直到后来的一起“抢劫事件”,三人之间的齿轮才真正开始转动——

在“佛杰”一家停留的公园附近,一位老人被青年抢劫。目睹了这一瞬间的“约尔”,率先从高处跃下,直奔抢劫者而去,她似乎是想要第一时间将其捉住。而被“约尔”的行为所影响的“佛杰”,则抱着“阿尼亚”紧随其后,也加入了“追捕”的行列。

可惜,“约尔”跟丢了嫌犯。她随后转过来安慰了被抢的老人,而“追踪”的接力棒现在来到了“佛杰”和“阿尼亚”的手上。

而后,“阿尼亚”利用读心术的能力,成功找到了嫌犯,指出给“佛杰”看。而“佛杰”也运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精湛的推理能力,理解了“阿尼亚”给出的线索,并在把“阿尼亚”托付给“约尔”之后,顺利抓获了抢劫犯。

三人的默契配合,成功解决了事件,也帮到了老婆婆。而三人在交谈之中,那种其乐融融的氛围,则不禁令老婆婆感叹“你们真是美好的一家人呢”

“美好的一家人”,对于这样的夸赞,三人都感到了些许震惊。原来,在不知不觉间,三人的小“家庭”里,已经生发出了最为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原本的“家庭构建”的“现实性”以外的东西——“情感性”

至此,经过了“抢劫事件”之后的“佛杰”一家,才算是真正地补完了所谓“家庭构建”的实质内涵——即“现实”与“情感”的共振

如果让我们来复盘一下这次事件,我们会发现,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实际上解决了三人关系中的两个重要问题

其一,是加深/改变了“夫妻”二人对于彼此的认知

在这一次事件之前,“佛杰”对于“约尔”的认知可以说停留在非常浅的层面上。而且他倾向于认为,“约尔”对于自己的作用只有“任务”需要而已。而在这次事件中,是“约尔”的义无反顾和当机立断,影响了“佛杰”的行动,使“佛杰”意识到“约尔”的重要优点,也改变了事件的结果。这一行为,直接加深了二人之间的信任,也将后面“佛杰”去追捕嫌犯时、将“阿尼亚”托付给“约尔”的这一行为衬托得非常自然。

看到事件结束后二人的亲切交谈,我可以说,这整个事件的过程,确实是非常有效地加深了二人对彼此的认识

其二,是加深了“一家三口”之间的羁绊

整个事件的顺利收官,是三人通力合作的结果,离不开每位家庭成员的贡献。“约尔”的热血态度,“阿尼亚”的敏锐觉察,“佛杰”的一锤定音,三人互相配合,共同协作。此间,增长的不仅仅是阅历和见闻,还有三人的信任与羁绊

“佛杰一家”,在这次事件之后,才真正地成为了“互相扶持、共担风雨、共享快乐”的这样一种形象。正如这里的侧面描写、也就是作者借老婆婆之口所述说的那样,“美好的一家人”。是的,现在的“佛杰一家”,已经是像模像样的“一家人”了。

到了这里为止,《间谍过家家》主题构建中的“非日常”与“日常”,才真正地交汇到了一起。

“角色身份的二重性”所代表的“非日常性”,也可以说是“三人”所各自拥有的“特殊性”(能力),在本次事件中充分发挥了作用,也切实地帮助到了他人;而“家庭关系的架空性构建”所代表的“日常性”,则在事件结束后借老婆婆之口得到了完美的确认——“家庭”,至此已然建立

“佛杰一家”,从各自怀抱“身份的二重性”、互相有所隐瞒,以至于无法在“现实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情感联结”,再到如今的“尽管怀抱不同的身份,但依然能够构建真正的家庭关系”——在仅仅三集之中,《间谍过家家》为“佛杰一家”划出了一道精彩的人物弧光

有铺垫,有矛盾,有冲突,有成长;伏笔均有回收,发展均有逻辑。

剧本结构的角度来说,《间谍过家家》的完成度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水平。

而从表现内涵的角度来说,《间谍过家家》则真正使“非日常”“日常”完美地交集到了一起。

四、结语——在非日常中寻求日常的魅力

如果说《凉宫春日的忧郁》是在“日常”中寻求“非日常”的代表性作品,那么我想说《间谍过家家》则会是一部反其道而行之的、在“非日常”中寻求“日常”的优秀作品。

诚然,《间谍过家家》的动画,也并非是完美的。尤其是在定位这方面,会有一点尴尬的感觉。如果当作“搞笑向”来定位,作为动画来说在演出的观感上似乎又未免有些过于平淡;然而若作为“剧情向”来定位,逻辑和情节设计上似乎又不够严谨。因此到目前的集数为止,看下来会有“不满足感”,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部艺术作品的缺失,本就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仅为了追求完美,才来看动画,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从每一个不同的作品中发现其独特的优点,并去享受那个能让你感到享受的地方,或许才是欣赏的真谛吧。

至少,对于我来说,《间谍过家家》可以说是一部瑕不掩瑜的作品。

在这样一个和“日常”半点关系都不沾的三人家庭中,寻求“日常”与“非日常”的交集与平衡——个人认为,这就是《间谍过家家》的最大魅力。

或许,那也正是这个IP本身,能够如此吸引人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金安利.徐訏《风萧萧》中的异国间谍形象[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30(05):26-32.

[2]魏芸婧. 当代中美间谍影片人物形象及其传播价值取向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4.

[3]蔡永强.从电影《丰山犬》看韩国电影对间谍形象的新叙述[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0(01):55-57.

[4]邓晓芒.黑格尔的家庭观和中国家庭观之比较——读《精神现象学》札记(之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03):1-6.DOI:10.19648/j.cnki.jhustss1980.2013.03.001.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可预测性 家庭观念

相关文章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