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要闻 > 正文
中国教育报“青年说”2022年度十佳-每日热门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洞察网2022-12-30 09:55:07


(资料图片)

相信青年,相信评论的力量

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他们的所思所想、精神风貌,检验教育的成效,影响民族的未来。因此,我们必须倾听青年的声音,看看他们如何审视当下的时代,如何在泥沙俱下的信息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

每周二,《中国教育报》中教评论版都会拿出半个版面,将话语权交给青年大学生。这是自2021年3月以来开办的“青年说”栏目。一年多的时间里,这里已经成为众多大学生体验严肃新闻评论写作的舞台。2022年,来自全国22所知名新闻院校的莘莘学子参与其中。在所在院校导师的指导下,他们为读者带来了解读社会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新的教育评论阅读体验。虽然编辑部与他们未曾谋面,但一篇篇视角敏锐、文笔清新的评论作品让我们达成某种共识——以笔为旗,有力的评论可以抵达人心、凝聚力量。

这一年,我们无法对隐患颇多的剧本杀、套路重重的医美骗局视而不见,无法对深陷理财陷阱、为了追求仪式感超前消费的年轻人漠不关心,更无法对画风诡异的问题童装、大学生的实习焦虑和一度流行的“摆烂”文化熟视无睹。因此,便有了“剧本杀呼唤未成年人模式”“仪式感?别被消费主义洗脑”“童装企业不能丢了审美底线”等一系列旗帜鲜明的态度。

这一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科研青年变身科普博主、“逆向考研”成为一种选择、新职业可能蕴藏新机遇,我们被“从专科到斯坦福”“高职毕业清华任教”等一路逆袭的故事感动,我们也经历喜剧综艺流行、“松弛感”一度走红等种种文化现象。穿越纷繁复杂的表象,评论写作可以给予我们看世界的另一个视角。不是随波逐流、非此即彼,而是抽丝剥茧般的理性思考,将事理越辩越明。因此,一篇篇“青年说”作品表达出善意的提醒:我们需要“把握励志叙事背后更深层的精神力量”,要看到“‘逆向考研’需要正向引导”,要认识到“消除‘第一学历’歧视任重道远”……

也许这些表达还不够成熟、不够完美,但这是青年的声音、青年的思考、青年的“三观”写照。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说不做,眼高手低。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如果能够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然后审视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问题,思考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书写个人青春,也许,面对匆匆而逝的光阴,能少一些迷茫、多一些笃定。正如一些参与“青年说”的大学生所说,最初看到一些社会话题也会有迷茫之感,很容易人云亦云。但在查阅资料、与导师讨论、锤炼思想的过程中,渐渐拨开表面的乱象,抓住问题的本质,提出预警或对策,找到新闻评论的意义所在。

2022年,“青年说”栏目中呈现的近百篇评论作品,记录了近百位大学生在国家轰鸣前行中的思想律动,也碰撞出更多充满积极正能量的声音,值得我们再次审视。2022岁末,编辑部邀请20多位新闻院校专家,通过投票评选出10篇“青年说”佳作,经编辑部终审,最终与读者见面。同时,也邀请这些可爱的同学们讲一讲他们写作背后的小故事,收获的一些小感悟。

当新年的钟声再次敲响,一切过往皆为序章。2023年,我们欢迎更多的新闻院校参与,期待更多的大学生站上“青年说”的舞台,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在“立言”中“立志”“立身”。在洞察世事后,用文字的力量表达对时代、国家和他人的关怀。

时光如金,青春尤其宝贵,我们不愿蹉跎,不愿在遗憾中回忆过往。在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中,请相信评论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打破瓶颈,温暖人心、凝聚人心。也请相信,这种力量的持久焕发掌握在青年手中。期待在“青年说”中,我们彼此相遇、理解,筑牢共同的信念之基,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执笔人:刘钰)

“青年说”2022年度十佳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中国教育报青年说2022年度十佳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