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毛坝镇位于秦巴山区腹地川陕交界处,为原区公所驻地,由4个乡撤并而来,总面积174.6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个街道社区113个村民小组6004户20449人,外来流动人口5000余人,系周边三镇人口集聚、物流集散、信息集合中心。自“十二五”以来,该镇累计迁入来自周边4镇15村的群众2043户6912人,由于“十里不同风”的文化差异、迁出迁入地的利益落差、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公共场所共用的局限等因素,加之留守老人因城镇居住不习惯和无人陪伴的孤独产生怨气,导致矛盾易发多发,全镇各类矛盾纠纷由2019年的146件上升至2021年260件,年均增长33.8%。
面对这些集中安置衍生的新矛盾、城镇生活不习惯带来的怨气、老年群体的滔滔絮叨,镇村干部往往因村务繁忙抽不开身,政法机关又因人手紧张而无暇顾及。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毛坝镇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积极发挥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乡贤作用,组建“老支书”调解团专调移民搬迁、留守老人这两大群体的各类矛盾纠纷,助力基层微治理,促进乡村平安和美。
“六好”建团选好人,建好团。2021年6月开始酝酿,在征求本人意见、自愿参与基础上,从全镇43名离任村干部中“双向选择”,确定10名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老党员,于2021年8月17日正式成立毛坝镇“老支书”调解团,成员平均年龄62岁,担任村干部最少18年,最长的有41年。这班人共同的特征是为人公道正派、热心公益,有一定政策理论水平,且时间、精力允许。团队成员里面有1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团队提供专业的法律支持;确定1名专职人民调解员负责日常办公。
(相关资料图)
定好岗,划好责。充分发挥“老支书”人熟、路熟、法律政策熟且具有一定声望的优势,在充分调研、试点运行的基础上,规定调解团的职责为“四员六好”,即:化解矛盾的“裁判员”,偏执情绪的“疏导员”,民情民意的“信息员”,法治宣传的“讲解员”;登好记:群众来访登记、排查登记;收好证:收集好证据资料;稳好人:接受群众当面咨询、做好政策法规解释、做好心理疏导;备好策:根据接待掌握的案情制定好调解方案、策略;搭好台:为当事人确定好调解场所、调解员、约定好时间、地点、环境等;结好果:调处好矛盾纠纷力争达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黄金分割”,及时上报疑难复杂纠纷和民转刑案件隐患等工作职责。
搭好台、护好航。“老支书”调解团隶属于毛坝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由镇党委全面领导,司法所负责管理与指导,镇综治、政法部门负责业务支持,先后在集镇四期、人民法庭、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设立了办公场所;制定了《老支书调解室工作方案》,《纠纷排查化解制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制度;镇政府负责保障办公经费、办公用品、办案车辆,调解团成员误工补贴实行“以案奖补”,专职调解员补贴实行“基础工资+以案奖补”;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后勤保障让“老支书”调解团得以有效、高效、长效运行。
精准“补位”
“老支书”调解团并非大包大揽,而是“术业有专攻”,该镇结合客观实际,针对移民搬迁、留守老人这两大群体社会治理机制的“空隙”,规定了“老支书”调解团受案范围:一是全镇各安置点内发生的各类民事纠纷;二是各村涉及老年人的家庭矛盾纠纷(也就是一时半会说不清,需要陪其慢慢聊天,浪费行政资源类);三是接访喜欢到政府“串串门”“讲讲古经”的上访者,“倾诉”类的精神满足者;四是政法各部门委托案件。“老支书”调解团针对这些“空隙”实施精准“补位”,能调解的及时调解归档并督促履行,无法调解的视情况报告启动“三调联动”或者介绍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指引选择行政处理、诉讼等法律渠道实现纠纷闭环处理。
周本安是“老支书”调解团的办公室负责人,按照原本的生活轨迹,周本安现在应在家含饴弄孙,如今他却每天奔走于毛坝镇的大街小巷。2021年10月7日,街道移民安置小区88岁的贺永品在送孙女上学的路上,被饶灯成开货车后备厢门撞到了头部,随即送医。社区调委会现场进行调解,可是当事人并非社区居民,系两个不同村迁入该区的住户,当事人也不熟悉社区干部,直接予以拒绝。贺永品子女遂即报警,公安派出所接警后,认为该案系民事纠纷,便委托“老支书”调解团,周本安听闻后,立即赶赴现场,亮明身份,了解核实具体情况,双方当事人对贺永品受伤确系饶灯成所致事实无异议。贺永品子女在此期间提出要保证其身体此后不再出现任何异样的要求,周本安经过3个小时的反复劝解、说理攻心等工作,最终给双方当事人提出了合理的调解方案,即由贺永品子女亲自陪同老人到县级医院做一次全面检查,如确认无碍,无需住院,可以由家人带回家静养,其间产生的交通费、住院费、营养费以及其他各项费用由饶灯成支付。最终,双方顺利签订调解协议。
“老支书”刘高礼以“贤”对“闲”为行政机关接访减压。染沟村的83岁高龄的侯某2012年因自身原因未及时申报自己在部队服役的年限及提交相关资料,导致自身优抚待遇与同期人员有所差距,自此,侯某长年赴省进京,每到关键时节,他都订好火车票,由于他信访的事项“涉军”,给当地信访工作造成了莫大的压力。侯某坚持隔三差五地就到政府各办公室坐坐,加之他年事已高,耳朵不好使,是所谓的“顺风耳”,沟通起来相当的吃力,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工作人员得哭脸把住笑脸迎,陪其精神倾诉,耽误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很多时候心急如焚......。成立“老支书”调解团后,这个活就落到了刘高礼书记身上,由他陪着侯某聊人生、谈家庭、道感悟、辨观点......,甚至下班了还陪其打打扑克、品品药酒、串串亲朋.......,同时帮助申请低保、危房改造等脱贫政策。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侯某在老支书天长日久、潜移默化地改造中,他的灵魂发生了改变,近两年来他不但没有购买过去北方的车票,而且还与多年分居的家人同吃、同住。
“老支书”陈辉友负责公共法律服务站人民调解岗位群众来访接待,厚厚的几本来访登记薄、信笺纸已密密麻麻记录着来访群众的“烦恼”,无论天晴下雨,还是日理万机,他都坚持微笑在岗,倾听老年人诉说着家长里短,帮助老年人查看存单明细,为老年人化解家庭、邻里关系......
像这样的调解故事,团里每位“老支书”都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他们已接待群众咨询465人次,其中接待老年群体236人,进行心理疏导25人,预防信访矛盾纠纷13件,稳控信访2人,调处矛盾纠纷75件。“老支书”调解团的成立,充分发挥了退休老党员的优势与余热,增强了人民调解力量,有效填补了移民搬迁、留守老人这两大群体社会治理机制的“空隙”。
促进和美在“老支书”调解团的示范带领下,众多经验丰富的基层党员干部也将基层社会治理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之中,以身作则,发光发热,广场舞大妈郑家翠便是这其中一员。“搬迁群众习惯了独门独户,刚搬进来时觉得楼下广场舞太吵,争吵不断,甚至有人往楼下扔东西、往人群中泼水。”郑家翠受“老支书”调解团的影响,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主动协商街道原住户让步,每天只跳1个小时广场舞,接着又挨家挨户沟通,邀请搬迁群众参加文艺活动。现在广场上再也不分原住户和搬迁群众了。
他们不但调解纠纷而且还主动参与法制宣传、交通疏导、社区治理等工作。通过一年多的精耕细作,全镇社会秩序明显好转,矛盾纠纷终于“破”百,2022年全镇矛盾纠纷统计为96件,同比上年度下降63%,其中涉移民搬迁、老年类纠纷25件,同比下降71%;2023年前5月,矛盾纠纷统计为44件,与上年度同期相比下降21.4%,其中移民搬迁、老年类纠纷仅为8件,同比下降20%。“老支书”已悄然成为老年群体的“知心人”,搬迁群众的“老娘舅”,矛盾纠纷的“灭火器”。全镇治安、刑事案件明显下降,近两年来,无1例赴省进京信访案件、恶性治安案件、民转刑案件发生。“老支书”调解团已举起了党建引领这面旗帜,带动了更多“乡贤”纷纷聚集,出智出力,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促进乡村和美。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