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要闻 > 正文
金融在支持“一带一路”中或将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财新网作者:孙国峰2017-05-11 15:05:00

u=2010878029,2657853519&fm=23&gp=0_副本.jpg

金融在支持“一带一路”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一是支撑作用。金融可充分发挥杠杆作用,促进资本在短期间内快速增加和集聚,有效解决资金短缺瓶颈,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效支撑,促进“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建设。二是优化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是金融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一带一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千差万别,可以充分利用金融优化资源配置功能。三是服务作用。“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资金投入、计价、融资、汇兑、结算、套期保值、保险等金融支持,金融部门可以提供良好的服务。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一系列金融手段支持“一带一路”发展,包括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多轮驱动推进金融服务,加强跨境金融合作,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和国内战略布局等。

“一带一路”涉及多个国家、多个币种,相互之间的金融沟通协调并不十分发达,从而产生了货币合作的需求。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时,应当鼓励使用本币结算和融资,以防范汇率风险,降低汇兑成本。为支持本币结算和融资,货币当局之间签署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可以发挥重要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参与区域和双边金融合作,签署了一系列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人民银行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与发达国家为应对危机进行的货币互换有所不同,除在危机时期提供流动性支持以外,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推动双边贸易和投资。如果双方企业需要对方经济体货币,可以向商业银行提出申请,商业银行再向中央银行提出申请,中央银行之间动用双边本币互换。通过货币互换,对方货币当局在获得人民币后,能够向商业银行并最终向本国企业提供人民币融资,以支持从中国内地进口商品。同样,该国家或地区向中国出口也可直接收取人民币。通过这种货币互换安排,能够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推动双边与多边的贸易增长。同时,一旦出现流动性问题,还可以通过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提供支持。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支持双边本币的使用,从而有助于推动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直接投资发展。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与36个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额度超过3.3万亿元人民币。截至2016年9月末,境外货币当局动用人民币余额210.99亿元,人民银行动用外币余额折合10.36亿美元,未来发展空间仍十分广阔。

开发性金融支持“一带一路”

开发性金融介于商业金融与政策性金融之间,能够有效应对市场和政府同时失灵。从市场失灵来看,表现为不盈利或商业性金融机构认为不盈利,会出现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意做的情况,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信息不对称,一些项目和企业可能风险不高,但商业性金融机构由于不掌握充分信息,认为存在很大风险,过高估计了风险。二是顺周期和短期化行为,一些项目期限较长,商业性金融机构基于期限匹配和资本占用原因,不愿意提供融资。三是规模效应,对一些项目而言,在融资支持的初期可能不盈利,但在持续支持下,其规模超过某一临界点,就会出现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从长期和整体看可以实现盈利。从政府失灵角度看,部分项目虽然短期可能不盈利,将来是有盈利的,如果政府补贴反而会在长期形成过高的盈利,对商业性金融形成不公平竞争,由此形成政府失灵。应对上述市场和政府同时失灵情形,并不需要政策性金融,而开发性金融则可以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矫正市场失灵。

综合分析,开发性金融具备独特优势。一是开发性金融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优势。开发性金融与规划相配套,和政府密切合作,信息掌握较为完全,有利于做出科学判断。二是开发性金融的规模效应优势,从而可以形成集聚优势,在比较大的地区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基础设施相关配套,形成合力。三是开发性金融在政府支持下具备独特的跨周期优势,可以有效避免商业性金融的顺周期问题。

未来,开发性金融的发展空间广阔。开发性金融和经济发展特定阶段密切相关。对中国来说,大规模开发的阶段仍然相当漫长。中国城乡、区域、产业三大结构调整的潜力巨大。此外,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和经济追赶效应相关的投资需求仍然较强。从全球角度看,与发达经济体相比,非洲、拉美、中亚、东南亚等地区很多经济体的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这也意味着具有较高的潜在投资回报率,开发性金融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周小兜]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洞察网

洞察网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