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聚焦 > 正文
每日观察!近八成成年人担心未成年人“网络沉迷”
来源:中工网作者:洞察网2023-06-29 15:36:37

受访家长普遍采用“限时”措施引导管理未成年人(副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公众对未成年人安全绿色上网也越来越关注。《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及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网络沉迷、接触不良信息、遭遇网络诈骗或欺凌、被诱导过度消费、盲目追星等与未成年人上网相关的问题,受到受访者的广泛关注。家长普遍采用“限时”措施来引导和管理未成年人。


【资料图】

72.78%受访成年人担心未成年人接触色情、赌博、毒品、暴力等不良信息

调查显示,近八成(76.99%)受访成年人担心未成年人出现“网络沉迷”问题,七成多(72.78%)担心“接触色情、赌博、毒品、暴力等不良信息”问题,五成左右担心未成年人遭遇“网络诈骗”“个人隐私泄露”“虚假信息或网络谣言”。未成年人对这些问题也较为关注,近七成(66.09%)受访未成年人担心“网络沉迷”问题,五成多担心上网可能接触到不良信息或遭遇网络诈骗。

比较发现,在“个人隐私泄露”“网络欺凌”“盲目追星,粉丝应援”问题上,未成年人关注的比例超过成年人。课题组分析,这说明未成年人对上网行为可能存在的风险有一定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些年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成果。

12岁以下未成年人遇冒充熟人诈骗更多,12岁以上未成年人遇兼职诈骗更多

近年来,网络违法犯罪呈现高发且低龄化的特点。如“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以下简称“帮信罪”)已成为致使许多青年甚至未成年人在不经意间跌入泥潭的原因。

调查发现,在过去一年中,两成左右的受访未成年人表示在用网时遇到过违法有害信息,一成多曾遇到过流量绑架,如浏览器绑架、软件捆绑下载等,一成多遇到过网络入侵,如木马入侵、账号被盗,一成多遇到过网络攻击,如黑客攻击、勒索病毒等。还有一成多遇到过网络诈骗,如金融诈骗、电信诈骗、杀猪盘等,一成多遇到过个人信息被侵犯,如强制采集人脸信息、个人资料被出售牟利等,接近一成遇到过“虚假账号租售、非法交易平台/中介平台、网络水军、木马等恶意软件等”网络黑灰色产业犯罪。

比较发现,12岁以下受访未成年人称遇到网络入侵、网络攻击比例更高,12岁以上受访未成年人称遇到违法有害信息、流量绑架的比例更高。

对受访未成年人遇到的网络诈骗形式进行统计发现,遇到较多的是“贷款金融诈骗”,如校园贷、助贷套路等。其次是“电话欠费、积分兑换、中奖诈骗”“低价诱惑、网络钓鱼”等诈骗形式。这说明各式各样的网络骗局,已经对未成年人用网构成了一定威胁。

比较发现,12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遇到贷款金融诈骗、疫情诈骗圈套、冒充领导熟人或政府工作人员诈骗、交友诈骗更多,尤其是冒充熟人等诈骗,比12岁以上的未成年人高两个百分点;而12岁以上的未成年人遇到电信诈骗、网络购物诈骗、投票诈骗、兼职招聘诈骗、还款诈骗更多,尤其是兼职招聘诈骗,比12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高近4个百分点。

管理未成年人上网:家庭排在责任主体第一位

针对各种上网问题,调查显示,家长们普遍采用“限时”的措施来引导和管理未成年人,包括“规定了上网的时间限制”(71.30%)和“规定上网前提(如先完成作业)”(53.80%)等。此外,还有24.10%受访成年人通过陪伴家中未成年人上网的方式进行引导和管理,17.50%受访成年人给儿童安装儿童上网监控和过滤软件,16.91%受访成年人要求家中未成年人上网只能学习不能玩游戏。

对于“应由谁来主要引导和管理未成年人上网”的问题,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受访未成年人认为家庭(73.10%)、自己(65.78%)和学校(58.22%)是排在前三名的责任主体;而在受访成年人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家庭(81.82%)、学校(69.64%)和互联网平台(58.51%)。

可见,未成年人对待上网行为,在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方面有一定的认知,而成年人更强调成年群体应承担引导和管理责任,在未成年人自身责任上,受访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认知差异接近15个百分点。这提示成年人可以在引导和管理中,侧重挖掘和鼓励未成年人的主观能动性,督促其形成健康上网的认知及自我约束态度,在外界给予干预监管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风险。

同时,无论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都将家庭排在责任主体的第一位。因此,课题组建议通过家长学校、家长教育培训等途径,提升家长的教育素质,使广大家长不仅知网懂网,还知娃懂娃,在家庭中为未成年人筑牢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孙宏艳 北京林业大学 马铭阳)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相关文章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