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要闻 > 正文
2017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趋于均衡
来源:财新网作者:钟正生 张璐2017-05-16 11:22:40

u=489576165,2582233070&fm=23&gp=0_副本.jpg

近期广义货币M2增速回落与金融去杠杆的推进有关。央行指出,“在贷款增长较为强劲的情况下,M2增速却有所回落,主要与商业银行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以及同业业务增长放缓有关,一定程度上是金融机构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逐步去杠杆的反映”。我们认同这一观点:年初以来债券市场持续调整,企业部分融资需求转向表内和表外信贷,使得贷款增长在总体信用派生活动中表现得更为强劲;但金融去杠杆的持续推进,却导致今年3月和4月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大幅减少,进而影响到广义货币的派生。这也意味着,只要金融去杠杆仍然“箭在弦上”,金融机构就会或主动或被动地收缩,从而企业投资也会或主动或被动地收紧,一段时间内M2增速料难明显回升。

其次,央行“缩表”主要与现金投放的季节性变化及财政存款大幅变动有关,4月已重新转为“扩表”。近来有关美联储缩表,中国央行是否要亦步亦趋的讨论日益增多。对此,央行详细阐述了2月和3月资产负债表收缩的原因:2月小幅“缩表”,是央行春节前“扩表”春节后“缩表”这一季节性规律的一部分;3月相对明显的“缩表”,则是由于财政支出加快,同时央行相应减少流动性主动投放的结果。

尽管年初以来财政支出节奏加快,需要央行主动增加流动性投放来对冲,但央行“削峰填谷”维持偏紧的货币投放节奏,令这种对冲总给市场以“缺斤少两”之感。从这个角度来看,央行强调4月已从“缩表”转为“扩表”,事实上表露出了“紧监管”环境下,对“稳货币”的诉求有所提升的态度。

再次,央行认为信贷扩张压力持续较大,一季度票据融资牵引贷款利率出现明显上行。从央行对信贷投放规模的表述来看,后续央行仍有意控制信贷投放节奏,“紧信用”的格局或将对实体经济产生滞后的冲击。值得关注的是,3月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显著上升0.26个百分点至5.53%,达到近6个季度最高水平。其中,票据融资利率上行最为显著,达0.87个百分点。贷款利率的上行,符合我们一直以来的观点:货币市场上的“准加息”,虽“不宜与加息划上等号”,但仍可通过票据和债券利率对实体经济形成渗透,而其中民间投资或许受伤最重。诚如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的,票据融资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且由中小型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约占三分之二。这些行业正是民间投资高度集中的行业,4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速从上月的8.6%下滑至5.3%或许就是例证。

一是,央行正式将DR007作为“银行间市场最具代表性的7天回购利率”,基于此认为货币市场利率运行平稳。这与我们对金融体系中流动性是分层的,央行似乎倾向于“分而治之”的判断不谋而合。也就是说,对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的流动性提供呵护,也许正是央行矢志推进温和“去杠杆”的底限所在。饶有趣味的是,央行马骏等人最近发表工作论文称,银行机构受到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平均影响程度超过30%。这表明尽管银行业金融机构仍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但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已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近期R007利率大幅高于DR007利率,令市场担心央行已无意呵护非银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但从央行工作论文态度来看,非银金融机构流动性紧张,尽管可以有效倒逼其去杠杆,但央行对其利率飙升也有一定的容忍底线,只不过这个底线或许要高于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底线。换言之,央行并不希望金融监管“擦枪走火”,“稳货币”的诉求实则较银监会监管风暴之前可能更高。从近期货币市场利率的表现来看,R007结束了此前持续高企态势,回落到利率走廊内部,央行“稳货币”对冲“紧监管”的意图得到彰显。最后,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若干新声明,对于我们后续判断货币政策的指向,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二是,央行指出为完善价格型调控和传导机制,增强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未来一段时间央行逆回购操作将以7天期为主,MLF操作将以1年期为主,必要时辅助其它期限品种。近期,央行逆回购操作已较少采用14天和28天期品种,作此调整不难理解。此前央行推出14天和28天逆回购,主要是在未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情况下,“缩短放长”用以温和提升资金投放成本;随着今年央行两度全线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并就进一步上调的可能性与市场进行了沟通,拉长资金投放期限的必要性已经下降。

三是,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势平稳,不啻加强金融监管的“窗口期”。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专栏2,题为“如何看待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强势地位”,其中对人民币汇率表露出更强的信心。

[责任编辑:周小兜]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洞察网

洞察网
我要评论